fbpx
x

佛教對中國的古典詩歌有甚麼影響?且看陳引馳教授介紹⋯⋯

(圖:新禪風)

上海玉佛禪寺於3月9日舉行「覺群人生講壇」,邀請復旦大學中文系的陳引馳教授以「古典詩歌與佛教」為題,介紹佛教偈頌的韻文形式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

從古至今,許多偉大詩人也與佛教來往密切。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深巨,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

《新禪風》報道,陳引馳教授介紹,印度佛教在早期傳播時,便運用文學方式來講經說法。例如公元550年之前,梵文中主流的韻文詩為「首盧迦」(sloka),四句一節,每行八音節,八個音節的組合有規定的套式。

傳入中國後,中土文士受到啟發,意識到可以建立一種詩律,去管轄詩句中每一字聲。中古漢譯佛經主要的韻文形式便是五言句,如《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到了南朝之後,七言的詩作漸多。

隨後,陳引馳教授表示,王維、白居易等詩人與禪宗大德之間的交往,創造出大量的文學作品。而譯經的經文,也豐富了中國人平常遣詞用語、文學創作的辭彙。

例如王維的《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詩作講述詩人入山尋寺,鐘聲不知何處;面對空靜的潭水,心中的欲念受到了平息。

又如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描寫禪堂的寧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

又如柳宗元的《巽公院五詠》:

發地結青茅,團團抱虛白。
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萬籟俱緣生,窅然喧中寂。
心鏡本洞如,鳥飛無遺跡。

佛教的影響,不但促成了歷代文學作品思想內容的變化,對於其藝術表現的發展和創新,也起到十分深遠的作用。


延伸閱讀:
以詩喻禪,以禪寓道--中國佛教文學的瑰寶《永嘉證道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