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最後的教誨: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日,又稱佛滅日。各國紀念這天的日期不一,大乘佛教國家(如日本、中國等)一般以農曆二月十五日為佛陀涅槃日(今年合陽曆3月24日)。

佛陀本是印度北方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名喬達摩‧悉達多。他二十九歲出家,八十歲示現涅槃,住世說法四十五年間,往來各地為眾生說法,感化的眾生無量無數──從當時最高的婆羅門階級、國王、貴族,到工商、農人,佛陀都一視同仁,應機說教。

《大般涅槃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時,阿難尊者代大眾請示佛:「世尊,佛住世時,我們以佛為師,現在您即將入涅槃了,我們未來究竟要依止誰,如何依止?」

佛陀答:「尸波羅蜜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佛入涅槃後,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便能使道業增進)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

佛陀最後的教誨說,佛弟子只要能奉持戒律,將戒律當作指導修行的導師,那就與佛住世的時候一樣了。

他制戒的用心,在於為佛子立下規章制度,讓大眾能和樂無諍地過修行生活,達成解脫的目的。這樣,佛教團體才能繼續存在,讓弟子也才能繼續得到佛法的利益。

四念處是如實地觀察身、受、心、法等所有現象。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此外,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1]

「四念處」,又稱「四念住」。佛法上所說的「住」,不是物質上的居住之處,而是以心為根本來安住;因為身體即使住得再好、甚至是住在七寶宮殿,如果心中有煩惱,七寶宮殿也會變成地獄和火坑。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一、觀身法:時時明察身體的動作,從粗大的肢體動作,至關節、皮膚、頭部的五官、腦部、胸腹的五臟、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動⋯⋯隨時隨地,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觀照成功,動中即是禪定。便會持平穩定,頭腦寧靜,身體康泰。

二、觀受法:我們會感到快樂、痛苦、或不苦不樂,但不論甚麼感受,都是無常的,也都會過去。

三、觀心法:心念的活動,與身、受相連。我們的心,念念不停地跟著所有的受在變化。觀照每一個念起念滅處,究竟是在想些甚麼?是否跟貪瞋痴相連?

四、觀法法: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無一不是因緣和合的暫時顯現;暫時顯現其間,每一點每一點連綴起來,便成為一樁事。因此,「我」也是因緣的結合。[2]

因此,四念住是讓自己的覺知持恆觀察到生命的本質與現象,感受世間的無常,以此來對治煩惱,從而身心自在。


延伸閱讀:
佛陀在一生證得了兩次涅槃,當中有何分別?請問為何他在證道後要先說四聖諦?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四聖諦——離苦得樂的法門 (六)


[1]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學佛Q&A:甚麼是四念處?〉
[2]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四念處〉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