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台北龍山寺禁止燒香。台灣的減香政策,讓我們反思何謂「虔誠的敬拜」⋯⋯

在台灣傳統宗教儀式中,燒香是人與神明溝通的一種方式。近年來,當地不少寺廟配合政府的減香政策,減香減爐甚至禁香。繼台北行天宮於2014年禁香、禁燒紙錢、禁供品,以心香取代線香後,道教寺廟龍山寺宣佈,3月13日起將會停止供應免費香枝,大眾進寺參拜也不可攜帶香枝。

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曾表示,燃香、燃金紙等傳統祭祀儀式會影響健康,推出減香政策後,雖然引起短暫抗拒,但減香措施可以改善空氣品質,使參拜者感覺更舒適,環境氣氛更祥和,所以獲得不少大型宮廟配合。

但亦有人質疑,信眾參訪寺廟,沒有供品和香枝要怎麼跟神明聯繫及溝通呢?台灣科普經濟學作家鍾文榮在《鍾文榮觀點:神明挑信眾,宮廟禁香不減誠》一文中指出,人們反對的理由以「非信仰理由居多」,對於某些信徒來說,燒香就是「人間的信徒與天上仙佛的天線(其實佛教燒香的本意並非如此),將信徒的祈念透過燒香的行為傳遞出去,所以信徒認為燒越多香更容易與諸仙佛溝通,又搶頭香的行為更容易得到諸仙佛的保佑。」故此,「行天宮取消燒香要信徒『心誠則靈』這件事,對多信徒而言都然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理由在於與神明溝通的憑藉消失了,這會讓信徒不安。」

鍾文榮認為,不少信徒燒香其實並非「修心」,而是帶有功利傾向,希望藉著祈求神明,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事物。他指出,如果用經濟學來解釋,「此舉無異是在信徒間進行篩選,功利傾向濃厚的信徒就會選擇去別的廟參拜。」他亦認為,那些篩選後的信徒」的信仰更為堅定。

「信仰是要打從內心的虔誠,不是外在的燃香。」證嚴上人曾開示:「拜佛若只是一味向佛求平安、求富貴、求長壽,這都不是真心恭敬的禮拜。禮佛,應該見到佛像如同佛在眼前,以最虔誠的心來頂禮、敬仰佛。佛像雖然不會說話,但是能提醒我們敬重、信仰三寶,所以見佛像要如親臨佛世那般恭敬。」

不少佛教團體已遵從減香或禁香措施。燒香雖是供佛的方式之一,不少佛教團體出於環保原因,已採減香或禁香措施,不鼓勵信眾燒香禮佛,亦鼓勵少用蠟燭。例如慈濟鼓勵「以心香取代燒香」,佛光山亦已取消供品與燒香儀式十多年,鼓勵信眾以心香、合十代替進香,或以鮮花或電子燈來供佛,主張改善空氣污染、行三好就是環保。法鼓山曾表示:「燒香雖是佛教供佛的方式,但是大量的煙霧,會造成空氣污染,所以(法鼓山)也只在早晚課的時候點香段供佛,平常則不燒香。」


延伸閱讀:
燒頭香的現象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