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他主張先把「人」做好,才能進一步明心見性⋯⋯

3月17日是太虛大師的圓寂日,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紀念這位民初佛教領袖、人生佛教的倡議者。

太虛大師1890年生於中國浙江海寧,俗姓張,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字太虛。他兩歲喪父,由外婆撫養長大。由於外婆篤信佛教,太虛自幼就深受佛法的薰陶,常常隨著她朝禮九華寺、金山寺、普陀山等。

十八歲時,他在浙江慈溪的西方寺內讀《大般若經》而有所領悟,從此將天台、華嚴、法相諸宗思想融匯貫通。在慈溪時,他也接觸了一批新思潮書籍,對譚嗣同的《仁學》愛不釋手,由此激發起以佛教救世的弘願,而人生佛教的思想也漸漸形成。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為了對治及改善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的積弊,太虛大師於1925年開始宣揚「人生佛教」,提倡︰依著人乘佛法,有了完善的人生為依據,才能圓滿大乘菩薩行果。

他敏銳地看到近代中國存在的諸多問題,企圖為這些問題開出現代的藥方。雖然外界對於他的種種創新舉動,褒貶不一,但是他屢挫屢起。

此後的三十年間,太虛大師創辦雜誌、著述不輟,又創辦武昌佛學院和漢藏教理院,通過教育而培養人才。中日戰爭期間,又在國內組織僧眾救護隊隨軍服務。

太虛大師提倡在人生佛教的理論基礎上,去建設並實踐人間佛教,以期實現人間淨土:「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

即人生而成佛,顯出了大師「人生佛教」的本意。他認為,出世聖法的根基是建立在修集人天善法之上;若能先把「人」做好,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並為大眾奉獻一己的服務力量,就能進一步觀照原本具足的「佛性」,明心見性。

1947年3月,大師在上海玉佛寺説法時因腦溢血昏迷,至17日捨報圓寂,世壽59歲。

他一生著作等身,後由弟子印順、續明、楊星森等編輯為《太虛大師全書》,共七百萬言。至今,他「人生佛教」的願景被發揚光大,成為「人間佛教」思想的先導。


延伸閱讀:
禪修如何幫助學佛?太虛大師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