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他是民初四大高僧之一,對近代中國佛教的復興影響深遠⋯⋯

農曆九月初四(今年合陽曆10月18日)是弘一大師(1880-1942)的圓寂紀念日。他是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高僧之一,被後人將之與印光、太虛、虛雲三位大師相提並論。他們對於近代中國佛教的復興,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李叔同,幼名成熙、文濤,1880年生於天津。他擅長詩詞、書法、篆刻、音樂、戲劇、中國畫、西洋畫、美術設計等,年少時即以藝術與同好交遊。

在三十九歲出家為僧之前,李叔同在文藝領域已有不朽的地位。他不但創辦了中國第一份音樂刊物,還為後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大眾耳熟能詳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早年留學日本時,他與其他留學生舉行義演籌款賑災,並首次男扮女裝演「茶花女」,是中國演現代話劇的先驅。回國後以至出家期間,他於各地執教音樂、美術課程,培育了許多近現代藝術界的翹楚。

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出家為僧

李叔同在南京任教時,從日本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斷食修養身心的文章,於是在寒假期間,到杭州的定慧寺斷食,體驗寺院清淨的生活,從此茹素、讀經、念佛。

1918年,李叔同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披剃於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號弘一。他出家後,發覺受戒儀式尚有未盡完善的地方,於是立志「學戒弘律」,研讀律藏,終生以淨其身、口、意業的身教方式,弘揚戒律之精神。他放下諸多藝術愛好,以書寫經典、佛語、聖號、格言等與人廣結善緣,有時隨緣創作佛畫。

隨著弘一大師在律學研究上不斷深入,在佛教界的影響也不斷擴大。其寫經作品尤其攝受人心,當中《華嚴經‧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寫得含宏敦厚,饒有道氣,被太虛大師推為近數十年來僧人寫經之冠。

弘一大師堅持不建寺、不收徒,不以大師、法師、律師自居,一生雲水行腳。1942年,他預知時至,安祥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晚晴室,享年六十二。臨終前數日寫「悲欣交集」四字,是為最後遺墨。[1]

福建人民出版社編印的《弘一大師全集》蒐集了在他出家前後的遺作,包括詩、文、書、畫、信札、遺墨,以及佛學典籍的整理校點,加上附錄,共1,300多萬字。

為甚麼弘一大師雖已圓寂將近六十年,還有這麼多的人討論他和紀念他?聖嚴法師認為,他的成就跨越文學、戲劇、音樂、書法、繪畫等領域,「現在的學者先生,大概無人曾經親近過弘一大師的本人,但在通過他所遺留在人間的事蹟、文物、著作、手跡,讓任何人接觸到了,都會有親切感,都會令人生起景仰心,這大概就是他的偉大所在了。」


延伸閱讀:
弘一大師學佛之後,是怎樣改變自身的壞習慣?


[1] 李璧苑,《朽者不朽——弘一大師李叔同與陳師曾「北陳南李」的游藝關係》,台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2007年。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