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離世,終年九十歲。他留下傳世的經營之道:能否「思善行善」,決定了人生和事業的成敗⋯⋯

(圖:華盛頓郵報)

日本企業京瓷(原稱京都陶瓷)創辦人稻盛和夫8月24日離世,終年九十歲。生前,他締造了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被譽為「經營之聖」;身後,他留下了傳世的經營之道:「動機良善,了無私心」。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於鹿兒島市,父母都是佛教徒,讓他從小受到佛法薰陶。他在鹿兒島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進入京都的一家礙子(一種用在架空輸電線路的絕緣器)製造商工作。1959年在朋友資助下創立「京都陶瓷」企業,並於1984年創立電信公司「第二電電」(KDDI)。

稻盛在投資者的介紹下,認識了京都圓福寺的住持西片擔雪法師。每當工作上遇到煩惱,他都會去請教法師。

他也關注公益項目,將大量資產注入慈善機構,創立國際獎項「京都獎」,以表彰在科學、藝術等方面有重大貢獻的人士。1997年,六十五歲的他退休,到京都圓福寺受戒,以在家人身分修行。

稻盛體會到,真正了不起的,不是名成利就,而是「富於慈悲心,能夠無私地關愛他人」。受戒數個月後,西片法師跟他說:「你體驗到這種感覺後,應該回到現實社會,為社會貢獻,才是你的佛道。」

以人為本、自利利他的經營之道

2010年,日本航空公司(JAL)破產後,請稻盛和夫接手。他花了兩年多時間重整日航;並以其管理哲學,徹底改造日航的文化,令企業從破產負債變成營收千億,成為一時佳話。他有甚麼經營秘訣?

稻盛的經營哲學以佛教思想為基礎,主張「自利利他」:想要獲利,必先造福他人;能否「思善行善」,決定了人生和事業的成敗。

從企業的角度,就是要將公司變作「保障員工生活的地方」,追求營利只是維護企業的手段;從社會的角度,就是重視公益。因此,在每次做重大決定前,稻盛和夫都會反覆確認自己的動機:是否動機善良,沒有私心?還是有譁眾取寵、希望流芳百世的念頭?

他說:「公司領導應該努力讓所有員工在物質、精神(生活)上都快樂。這就是他們的目標。公司不應為了股東而工作。」

稻盛和夫始終如一、言行一致。1984年,他將自己價值17億日圓的股份贈給12,000名員工。若有員工離世,撫恤金也遠高於其他日本公司。

他表示,「要帶著一顆比降生時稍稍善良、稍稍美麗的心靈離開人世」,而在世時積累的財產、名譽、地位,與思善行善、提升心性相比,猶如塵埃,不足掛齒。

稻盛又認為,要磨練心志、提升心性,重點在於日常生活中,牢記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每天精進修習。

稻盛和夫的家人已為他舉行了私人葬禮,並計劃舉辦公眾追悼會。


延伸閱讀:
佛教經濟學:利他永續的心經濟生活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