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明真法師談佛陀的生活日常:如何從衣食住行中,體會他主張的樸質、節省?

佛經中有不少內容,讓我們了解佛陀的生活主張(圖:Pixabay)。
佛經中有不少內容,讓我們了解佛陀的生活主張(圖:Pixabay)。

佛陀的形象總是給人以莊嚴威儀的感受,在追隨佛陀的路上,佛法引領我們走向正途,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會覺得佛陀是一個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精神符號。但其實,佛陀也是有情有義懂生活的,讓我們一起來探秘佛陀的日常生活。

在日常物質生活方面,佛陀是極端主張樸質、節省的。

如約衣說,佛陀就是主張穿「糞掃衣」的。(《大乘義章》卷十五說「糞掃衣者,所謂火燒、牛嚼、鼠囓、死人衣等,……棄之巷野,事同糞掃,名糞掃衣。行者取之,浣洗縫治,用以供身。」這是說一般居民將視同糞屑掃出去了而傾棄在巷野的破爛布條,比丘揀取出來,加以浣洗,縫治為衣;就叫糞掃衣。)

再約食說,佛陀主張「日中一食」。《增一阿含經》四十六、《中阿含經》五十一內,有一個故事:「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告諸比丘:『我恆一坐而食,身體輕健,氣力強盛,汝等比丘,亦當一食。』……爾時跋提婆羅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者何?氣力弱劣。』」結果跋提婆羅因不堪任「日中一食」,就隱匿了三個月不敢和佛陀見面。

《中阿含經》卷五十一,說佛遊迦屍國時,也拿自己做範例,「告諸比丘,……應日一食」;結果「有二比丘,一名阿濕具,二名弗那婆修」的,都懷著抵觸情緒,不能接受佛陀的意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二內,還說「波斯匿王,其體肥大」,就是向佛陀作一下禮,也感到「氣息長喘」,「慚恥厭苦」,佛陀特為他唱出了一首偈頌,要他「每食知節量」,不要貪圖口腹,太吃多了。

波斯匿王當時很歡喜地接受了佛陀的意見,並要一個名叫禦多羅的少年,在他每次進食時,唱誦佛陀為他歌唱出來的偈頌,實行食物定量製,居然也「漸至後時,身體傭細」,不再肥大得氣喘發愁了。

最後講到住了,佛陀主張「樹下宿」、「露地坐」、「塚間坐」的。根據《四阿含經》裏的材料,佛陀個人雖說在這些地方住宿的時間不多,但亦約有百處以上是說佛陀住在所謂「葉屋」裏的。

又《中阿含經》卷六,給孤獨長者說他自己當初想在舍衛國購買地皮,來建築屋宇供養佛陀時,舍利弗為佛陀提出的條件,也只是希望「晝不喧鬧,夜則寂靜,無有蚊蝱,亦無蠅蚤,不寒不熱」;並沒有希望做到怎樣堂皇富麗。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說「佛在阿羅毘祠側,爾時極為盛寒,樹木凋落,……手阿羅婆長者子……白世尊言:『不審宿宵之中,得善眠乎?』世尊告曰:『如是童子,快善眠也。』時長者子白佛:『今盛寒日,萬物凋落,然复世尊坐用草蓐,……極為單薄』;云何世尊作如是說:『我快得善眠?』」

佛陀初轉法輪處——鹿野苑

從這些記敘裏,我們還是可能肯定佛陀的住處,是樸質刻苦的。《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佛陀過告誡比丘,如要「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就應當先成就十一法。上面所說的糞掃衣、日中一食、樹下宿等,皆是包括在這十一法以內的。

佛陀弟子中,如尊者迦葉、尊者阿那律陀等,在日常物質生活方面,都是能堅決貫徹這種精神的;因此也特別獲得了佛陀的歡喜讚歎。甚至有一次,佛陀特別分「半座」給與迦葉,示以特殊的光榮。所以佛陀住世時,一般地說,出家兩眾弟子,在日常物質生活上,大都還是能耐得住淡泊的。

佛陀在物質享受上,雖強調淡泊節省;但對於日常穿衣吃飯這些瑣事,卻又十分認真,一點都不肯馬虎。例如著衣,佛陀在質料上,固然十分樸素,但卻十分整潔。衣服穿在身上,不長不短,恰好合身;既不緊緊地箍在身上,也不是空蕩盪地顯得寬大無邊。佛陀在《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內,說「沙門出家,有五毀辱之法。」一是髮長,二是指甲長,三是「衣裳垢圿」。至於佛陀食與住的情況,在優多羅口頭和許多經文裡也有很好的描述。

《長阿含經》卷三說佛陀在涅槃前,還和許多弟子到拘孫河洗了一次澡。

增一阿含卷二十八內,佛陀向弟子們提倡建築浴室。說有了浴室,對人民有很多好處:一,除風濕;二,治療一切與之相適應的疾病;三,除垢污;四,使身體輕便;五,使身體肥白。不但提倡建築浴室,在同卷經文內,還提倡「施人楊枝」。

因為在佛陀時代,根本談不上今天所使用的牙刷牙膏,只好教人折取細嫩楊枝,截為段段,將一端用齒嚼絨了,即用以揩齒,名曰齒木。佛陀說用楊枝揩齒,不但可使口腔不臭,還能幫助消化和減輕眼內的火熱,因之讚歎施人楊枝,也是有功德的。

佛陀對環境的淸潔衛生,也是十分重視的。《中阿含經》卷八說:「佛陀在鞞捨離時,有一天,望見天色晴明,將許多東西抱出,『抖了,抹了,放在太陽里曬』;不料後來天氣漸變,黑雲蔽日,眼看要下雨了,佛陀又趕忙將東西『抖了,抹了,抱到房內去』;可是收拾好了,雨還沒有落下來,佛陀又趕忙拖著一柄掃帚,將自己弄髒的地面,掃得乾乾淨淨的。」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說:佛陀告訴弟子,在掃地時,應先辨別風向,好好將灰屑掃聚一處,畚了出去;還要仔細檢視,看地面掃乾淨了沒有?不然,到處都是灰,甚至粗心大意,地面還留積一些討厭的灰屑,這是不能成就掃地功德的。若掃塔內,先應灑水;遇有瓦礫,要撿出去,凸凹不平的地方,也要動手修治,使之平整。


本文節選自《現代佛學》雜誌

轉載自凰凰網佛教:
https://fo.ifeng.com/c/8C6dNHKtSPL

延伸閱讀:
佛陀慈心不殺的精神,永留人間──鹿野苑名稱的由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