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為何泰國新一代對佛教失去信心?且看學者分析⋯⋯

(圖:Pixabay)

「我想把身分證上宗教一欄改成『無宗教』。」

近月以來,泰國有不少僧人犯戒的報道,包括犯酒戒、偷竊以及生活奢侈等,引起爭議。《曼谷郵報》報道,不少泰國年輕人開始對佛教失去信心。

泰國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於上個月敦促佛教府(Thailand’s National Office of Buddhism)加強監督及教育僧眾,確保他們謹遵戒律,以免大眾對佛教失去信心。他表示:「僧人的職責是護教、研究和傳播佛法。」

為何年輕人對佛教失去信心

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教授洪拉達洛姆(Soraj Hongladarom)接受《曼谷郵報》訪問時分析:「在泰國,有關於佛教的負面新聞,使大眾生起懷疑。」他又說,部分僧人獲授予榮譽頭銜,就像「貴族」一樣;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是沒有必要的。「年輕一代會質疑這些頭銜、階級的重要性。」

另一位佛教學者博士則普查羅恩(Woraphat Phucharoen)補充:「西方的學者會研究禪修的益處,包括改善大腦功能等⋯⋯但泰國沒有這樣的研究,這也使年輕一代懷疑禪修的好處。」為此,他計劃展開相關研究,讓大眾了解禪修的作用。

美國政治學家英高客(Ronald Inglehart)和諾里斯(Pippa Norris)曾有研究表明,在一個貧窮率低、社會平等度高、有充足住房的社會中,大眾傾向不信教;相反,在生活不穩定的社會中,大多數人都信奉宗教。

兩位學者對此表示同意,認為在未來,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或會佔大比數。為使佛法繼續弘傳,洪拉達洛姆認為,泰國佛教界或需要改變弘法方式。「要從『講道』轉變為『輔導』或『引導』⋯⋯尊重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引導他們思考和討論,然後總結自己學到的事物。」

依法不依人

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曾在〈出入於聖俗之間──佛教慈善事業之初步思考〉一文中表示,「皈依佛門、信仰佛教亦在於某種價值和理想的認同,而未必有賴於特定團體或個人,佛教所說的『依法不依人』即有此意,所謂的『法』意指真理,亦代表一分價值、信念和理想,而這道理乃『法爾如是』,不因人、因團體而有所改變⋯⋯如果僅以人或團體當作信仰的來源或依據,則不免『人在政存,人亡政息』。」

延伸閱讀:
泰國僧人: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尊重所有宗教,不應比較誰好誰壞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