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生命中的四大財富,早發現早珍惜!

(圖:上海玉佛禪寺)

緣起

2,500年前,當佛陀在第一次講法後,聽說有一位叫「迦葉」的修行人,智慧勇健、頗具人緣,便想要去教化他,從而引領更多人信樂佛法。

於是在尼連禪河旁,迦葉收穫了生命中的四大財富。本文便為大家分享這四大財富,願早加珍惜。

生命中的四大財富

佛即答言:「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無為第一安。」——《太子瑞應本起經》

一、健康無病

不管是出世的修行還是入世的事業,健康都是一切的基礎。平常我們不覺得健康可貴,可是一點頭痛腦熱,或是一顆小小的牙齒,就能夠輕易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有時不但自己苦惱,還會影響親朋好友為我們擔憂。

除了健康的體魄,安定的心靈也是生活與修行的必要條件。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記載了四種心理疾病:「身病有四,謂風、熱、痰、及諸雜病。心病亦四,謂貪、瞋、癡、及慢等病。」

對這四類若不加以重視、警惕,不光會影響他人、結下違緣,還會一次次地傷害到自己,令傷口越來越深。

例如我們知道不該發脾氣,但情緒來了往往控制不住,原因就是久遠以來常常發脾氣,反覆熏習之下,使得內心瞋恨的種子太有力量。 就像有人喜歡喝咖啡,今天喝,明天喝,慢慢習慣了,一天不喝就提不起勁。

身心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因此佛菩薩也在《心地觀經》中勸誡我們:「觀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憐愍恒加守護,我身亦爾,若不守護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證。」

二、少欲知足

第二種財富是「知足」。

與「知足」相對的便是「貪取」。 過分的貪取是很苦的──得不到的時候,百般籌謀,焦慮企盼,還沒有嚐到快樂,便已飽受煎熬;得到了也不滿足,還想要更多,如是循環。

因此佛陀在《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中開示:「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

但「知足」並不等於「躺平」。佛法中的少欲知足建立在發心、精進修學的基礎上,是為了成就佛道、利益眾生而減少五欲的享受,是朝著「證菩提」的目標而跨越「貪欲」的障礙,奮勇前進的積極態度。

而「躺平」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而非主觀的正向追求。

三、益友數個

「益友」是我們人生的第三大財富。對於「益友」,佛教和儒家的標準都差不多,這裏用孔子的三個標準來概括:友直、友諒、友多聞,意思是要結交正直不奉承、寬厚誠信、知識淵博的朋友。

這樣的朋友有四種可親之處,如《長阿含經》載:

一、止非:見人為惡,則能遮止;示人正直;慈心愍念;示人天路。

二、慈愍:見利代喜;見惡代憂;稱譽人德;見人說惡,便能抑制。

三、利人:護彼不令放逸;護彼放逸失財;護彼使不恐怖;屏相教誡。

四、同事:為彼不惜身命;為彼不惜財寶;為彼濟其恐怖;為彼屏相教誡。

四、無為安樂

四大財富中的最後一個便是「無為」,也即佛陀所證「涅槃」境界的別稱。

涅槃,意譯為「圓寂」,但並非常人以為的「死亡」,而是當一個人的智慧和德行都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連生死和煩惱也都超越了的狀態。

它是聖者所證得的不生不滅、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佛弟子生生世世所追求的無上財富。

佛陀涅槃前的一句「以戒為師」,虛雲老和尚臨終前的一個「戒」字。

2,500年來,祖師大德紛紛為我們指引如何找回這份財富,而我輩佛弟子也應精進持戒、奉行諸善,方不負三寶之恩。

轉載自上海玉佛禪寺:
https://mp.weixin.qq.com/s/…WbQ7mQ

延伸閱讀:
佛教的七法財:世上有七種無形財產,有助我們成就佛道,並招感各種福報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