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眾多漢傳寺院開始結夏安居,僧眾靜心修習。為甚麼要結夏安居?經典記載,因緣有三⋯⋯

圖為莆田南山廣化寺(圖:鳳凰網佛教)

每年農曆四月十六日起,眾多漢傳寺院就會開始結夏安居。它作為叢林的一大重要事宜,其中意義非同尋常。本文帶你深入了解安居的緣起、意義等,願你也能心安神定,清涼自在地度過炎炎夏日。

甚麼是結夏安居

安居,意譯為雨期,又稱雨安居、結夏、坐夏等。

安,即是形心攝靜;居,為要期在住;安居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靜心修習。

在佛陀的故鄉印度,夏季雨期達三個月之久,為防雨季時間比丘外出可能會踩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樹之新芽,佛陀規定此三個月中,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並致力修行,此為安居。

大乘經典中所結集的言教,大都是佛陀在結夏安居時講述的修行法門,眾多僧人也會在此期間精進修為。

為甚麼要安居

根據律藏記載,佛制僧人安居的因緣有三:

一、夏時遊行,蹈殺蟲草;

二、疲弊道路,漂失衣物;

三、貽世譏嫌,壞眾敬信。

佛世時,弟子略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常隨弟子,或因本身還無法獨立,必須時常跟隨佛陀學習;二是菩薩弟子,自己修學有成,能夠住持一方,弘揚佛法,但仍須不斷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參加夏安居,隨佛陀共住三個月,聽聞佛陀說法,與同參道侶互相切磋,交換修行心得。

在這段期間,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夏安居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工夫,也是養深積厚,自我沉潛的修行。

中國的結夏安居

中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的實際狀況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期,而此時期正值中國的夏季,故稱夏安居。

中國行安居的制度是開始於姚秦時代,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的傳譯,都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

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漸成為禪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此外,叢林寺院參照「結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間,也進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場更進一步實行「結冬參禪」、「結夏講經」的「冬參夏講」制度。(摘自《佛光教科書第一冊》第十九課〈結夏安居〉)

如何護持安居僧團

結夏安居期間,最殊勝的供養就是四事供養。叢林四事供養,分別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增一阿含經》 記載: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法。王即請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遂於宮門之外,作大講堂,懸繒幡蓋,及辦一切供給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從此這個傳統一直流傳下來。

弘法利生是僧團的責任與使命,法師們畢生都以宣揚佛法、普利人天為己任,不會積攢不必要的物品,所以日常生活所需,需由廣大善信居士發心護持。

四事供養是維持僧團生活正常運轉的基本需求,可以讓僧眾一心弘宗演教,以正法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眾生因為聽聞佛法而悟道證道,即可出離生死,解脫煩惱。

結夏安居期間,大眾有機緣能以四事供養來護持僧眾正常學習、安心修道,是極為殊勝的善行,也是積累無量福慧資糧、廣結善緣、減輕業障的大好機會,不僅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也為後世成佛解脫植下善妙的種子。

轉載自鳳凰網佛教:
https://fo.ifeng.com/c/8G3rOaDlT83

延伸閱讀:
在這裏學到的,經歷的,將有助我應對平日的繁忙生活——記在法國梅村三個月冬安居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