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除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樂山還有不少佛教古蹟藏匿在山林、田野間,鮮為人知⋯⋯

(圖:封面新聞)
山野間藏匿600餘尊造像(圖:封面新聞)

石窟石刻,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是古人留下的文化遺跡和藝術瑰寶。說起樂山的石窟石刻,大家不約而同會想到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的樂山大佛坐落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交匯處,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其實,除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樂山還有不少石窟古蹟藏匿在山林、田野間,鮮為人知。在樂山市沐川縣利店鎮隆興村,就有一處修建於明代的千佛岩摩崖造像。 11月8日,記者前往此地,一窺其秘境。

現場探訪
山野間藏匿600餘尊造像


千佛岩位於樂山市沐川縣利店鎮隆興村,距沐川縣城約五十公里。 11月8日,在隆興村市民葛秀情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人沿著泥濘的小路前進,穿過一片竹林,葛秀情在一處岩壁下停住腳步,「抬頭看,這就是千佛岩摩崖造像。」

整座山崖通高近20米,被鬱鬱蔥蔥的樹木、竹林和芭蕉葉遮掩,崖壁間的佛龕造像「猶抱琵琶半遮面」,頗有一些神秘感。葛秀情說,千佛岩摩崖造像修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分佈在長33米、寬26米、距地表2米的岩壁上,共有86龕、600多尊造像,最多的一龕有47尊造像,最少的為一龕一尊。

位於樂山市沐川縣利店鎮隆興村的千佛岩摩崖造像(圖:封面新聞)
千佛岩摩崖造像(圖:封面新聞)

千佛岩摩崖造像是誰建的?葛秀情說:「以前附近有一座寺廟,叫隆興寺。相傳在明代萬曆年間,村裏有一戶人家,比較富裕,由於沒有子嗣,老兩口就用攢下來的積蓄請了幾個工匠,在隆興寺周圍鑿刻了這些佛像。」

600多尊造像,主要分佈在北向面的崖壁上,西向面的岩壁雕刻了四座舍利塔和數排佛龕,但龕內已沒有佛像。相傳千佛岩修建時有上千尊佛像,但因山體是白砂石岩,歷經多年的風化和人為因素,西向面岩壁上的佛像被損毀了,千尊佛像只剩下600多尊。為了保護這些造像,2019年,千佛岩被四川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北向面西側上方的一塊崖面上,龕內雕刻的坐像保存較好,人物姿態各異,有的結跏趺坐,有的頭戴冠帽,手結禪定印或合十,還有的為兩手上舉圓形物,或一手持劍,一手托缽狀物,兩手合掌於胸前,盤腿坐於蓮座上。

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

敦煌研究院原副研究員胡同慶曾到千佛岩進行考察,並撰寫了一篇《沐川千佛崖石刻考察記》。他發現,這裏的摩崖造像題材、內容豐富多樣,既有一佛二弟子的說法圖形式,也有千佛圖、明王像以及以舍利塔為主體的構圖形式等。在藝術形式上,構思巧妙,佈局合理。

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圖:封面新聞)
研究員認為,造像人物的姿態頗為多樣化(圖:封面新聞)

胡同慶在考察記中寫到:「石刻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表情豐富,雕刻工藝精湛、細膩。例如在北向面崖壁中部,雕刻有一個較大的主像,像兩側各有一身較小的合十於胸前的光頭弟子像。主像右側弟子像左手腕挎有一籃狀物,右手腕也似係有一繩狀物。另外,該弟子像右側一站立的戴帽俗家人像,右手扛著一枝形似掃帚的長棍於右肩上,左手提一水桶狀物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藏匿在沐川縣山野間的千佛岩摩崖造像有何意義?胡同慶認為,目前中國有關石窟藝術的研究和介紹,偏重於元代以前,介紹到宋代便戛然而止。「似乎四川地區宋代以後便沒有石窟藝術了,所以關注沐川千佛岩等地的明代以及清代石窟藝術,可以彌補明清石窟藝術研究之不足。」



節錄轉載自四川新聞: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11110/001220926.html

延伸閱讀:
他是釋迦牟尼欽定的繼任者,將在未來下凡降生修道成佛,普渡眾生。他的名字是彌勒佛,這要從樂山大佛說起⋯⋯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