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香港百位佛教大德的不凡事蹟:《大德行誼──近代香港佛教人物傳》出版

香港佛教聯合會近日推出新書《大德行誼──近代香港佛教人物傳》,介紹近代百位大德的不凡事蹟。

全書共輯錄了100位佛教人物的生平事蹟,包括50位比丘、13位比丘尼、23位男居士及11位女居士。他們均對香港佛教有巨大的貢獻。部分逸事由大德弟子或後人口述,記述真實。書裏收錄約350張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保留下來的歷史圖片,是了解香港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書中共分為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四大章節,記述包括筏可法師、覺光法師、竺摩法師、大光法師、紹根法師、愍生法師、寬慧法師、陳靜濤居士、張蓮覺居士、江妙吉祥居士等人的故事。

百位大德的故事

會長寬運大和尚表示,我們今天見到香港各處都有佛教善業和寺院,這源於各位大德的貢獻。「100多年前,香港還沒有一間具規模的佛寺,也難找佛教的服務事業單位。直至一批佛教大德蒞港弘法,如紀修長老、茂峰長老等,寶蓮禪寺、東普陀講寺等弘法道場才因而建立。有了凝聚善信的地方,再加上他們的鼎力護持,香港佛教才開始蓬勃起動。」

他說,每次細讀香港佛教大德的故事,都會禁不住心生讚嘆:「(他們)每一位均非常值得我學習和尊敬,尤其是他們那份無私奉獻的精神。」

以下本文僅列出書中七位法師和居士的部分事跡,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人物的故事,可以細讀《大德行誼──近代香港佛教人物傳》,親自沿著百位大德的足跡,悠遊智慧法海,探尋歷史寶藏。

覺光法師:願將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天台宗第四十六代傳人──覺光法師(1920-2014)是「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首任院長。當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法師著手恢復寶靜大師所創辦的淨土道場──香海正覺蓮社,以弘揚大乘教義,傳播天台教觀為己任,並舉辦濟貧、放生、禮懺、講經等利樂利生的弘法活動。

他與海仁法師、筏可法師、茂峰法師等共同創立「香港佛教聯合會」,令香港的佛教事業揭開新的篇章。在法師的籌劃下,佛聯會開展了多元化的慈善事業,先後開辦學校、墳場、青少年中心、康樂營、安老院等。

覺光法師

覺光法師駐錫香江七十餘年,廣結十方善緣,每事躬親,永不言倦。他帶領佛教四眾同人,致力於佛教弘法及文化建設,並拓展佛教安老善業,推行佛教醫療福利,開闢佛教墳場喪葬服務,厥功甚偉。法師深受社會各界的尊敬與愛戴,皈依弟子數十萬,幾乎遍及全球。

大光法師:悲深願大,德厚流光

大光法師(1920-1997)於1949年受倓虛法師之命南下香港,協助老法師於荃灣弘法精舍創立「華南學佛院」,兼學兼教,教學並進。

1950年,法師主持華南學佛院印經處編校事務,同年孤身踏入調景嶺難民區,創建南普陀寺,為區內民眾提供信仰禮拜的道場,並創辦觀音義學,以教育難民子弟。1963年,他又在調景嶺創辦觀音中學及兒童教養院,從事教育及賑濟工作十餘載,嘉惠一方。

大光法師也是到監獄探訪和弘法的先驅者。他駐錫香江數十年,廣度眾生,席不暇暖,充份展現了法師大慈悲的願行和大無畏的精神。

大光法師

愍生法師:大慈濟世,大悲愍生

愍生法師(1926-1993)於1948年前往廣東韶關南華寺,依虛雲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圓戒後到大嶼山潛修。後來因在山上生病,時任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居士派人接法師入醫院治療。病癒後,法師有感林居士厚遇之恩,發願終生服務東蓮覺苑,弘揚佛法。

1951年,法師駐錫東蓮覺苑,接任第三任苑長,兼任寶覺佛教書院院長。1979年起任寶覺女子中、小學、分校校監。除主理苑務及校務外,法師不辭勞苦為發展香港及海外佛教事業竭盡所能,一生致力辦學興校,培植人才,教育弘法,貢獻良多。

愍生法師弘法四十餘年,辯才無礙,音聲清雅,吐納文采,聞法者無不歡喜讚嘆,信受奉行。法師所講之經典無數,尤其精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妙法蓮華經》。

愍生法師

1985年,法師因腎功能衰竭,入院治療。她愍念眾生,因宏大願力所感,終於轉危為安,並抱病弘法,講經不輟,達八年之久。除了如常主理苑務、校務,弘法利生未嘗間斷,亦堅持每日定時念佛經行,以作為自行化他的資糧。其上求下化、為教為人之精神,堪作後學典範。

1962年香港佛教聯合會第十一屆董事就職典禮
1967年香港佛教聯合會遷至駱克道會址

文珠法師:文字結殊勝因緣,珠網現恆沙世界

文珠法師(1930-2014),三歲出家,禮福壽山玉佛寺德周法師為師。1946年受具足戒後,追隨佛教耆德海仁老法師來香港學習天台教觀,又親近敏智老和尚,研究法相唯識。她先後畢業於香港正心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香港葛亮洪師範學院,再往日本東京佛教大正大學研究院深造,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尼眾接受高等教育之先河。

法師於弘法事業中,著重弘傳《楞嚴經》,先後講解此經多次。她個性仁慈忠厚,勇於負責,回到香港後,展開了文化教育工作。她創辦菩提講堂,定期每月在香港政府大會堂公開布教。同時又組織香港佛教青年會,及推展義務教育,開辦政府津貼學校,自任監督兼校長。

法師在於公餘課後,撰寫佛學文章,刊登於當時各大報章與佛教雜誌,曾編印佛學經書數十種,達兩百多萬字贈送結緣。

1970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創建「香港佛教醫院」
2008年香港佛教聯合會為四川汶川地震啟建護國息災冥陽兩利祈福法會

陳靜濤居士:香港佛教先行者

陳居士(1887-1967)一生追隨太虛大師門下。他早年經商,皈依三寶後,是太虛大師的入室弟子,畢生竭力於佛教事業。

抗日戰爭期間,他救濟僧俗無數,例如棲雲法師被捕,囚於南海縣時,陳居士每月探視,並按月資助,至棲雲法師出獄為止;太虛大師因寫有弔黃花崗詩而有革命黨之嫌,同被官廳追捕,陳居士即護送大師往南海老家避難。

戰後,他參與創辦香港佛聯會、香海正覺蓮社、華南學佛院等,是香港佛教的先行者,對香港教界的發展貢獻甚大。

除了辦學外,陳靜濤居士亦參與籌建志蓮安老慈幼院、佛教般若安老院、佛教寶靜安老院等。1945年,陳居士又參與創辦「香海正覺蓮社」,及出任東蓮覺苑董事長。

陳靜濤居士

多年來,他致力以其商紳的社會地位及聲望,推動各項佛教善業發展,包括向政府爭取設立香港佛教墳場、籌建香港佛教醫院等重大善業,可說是佛門大護法。

張蓮覺居士:紹隆佛種,不遺餘力

張居士(1875-1938)是東蓮覺苑的創辦人。她認為「女子為國民之母」,女子若能得到良好教育,才是家庭與社會安定的首要條件,所以發願辦佛學女校。

1920-1930年代,女子讀書的機會不多,張居士遂發起興學之願,於1931年分別在香港及澳門創辦「寶覺第一義學」及「寶覺第二義學」,擔任校長。1932年,張居士迎請鎮江竹林寺退任住持靄亭法師來港弘法,並在青山「海雲蘭若」設立「寶覺佛學研究社」,培育女性佛教人才。

1931年年底,張居士將何東爵士慶祝結婚紀念而贈的十萬禮金悉數捐出,籌建東蓮覺苑,以作「宏揚佛化,普事教育」。1935年東蓮覺苑落成,寶覺義學與佛學社遷入,正式成為香港第一個專為婦女設立的佛教學校。

至今,東蓮覺苑一直是佛教弘法人才的搖藍,對香港佛教的發展尤為重要。張居士的貢獻包括在佛教、教育、慈善事業等諸方面,對社會影響深遠。她以身作則,宣揚「人無貴賤、男女平等」的思想,至今仍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觀。

江妙吉祥居士:深研經藏,宣揚佛法

江居士(1924- )慧根深厚,深研經藏,過目不忘,早年曾為虛雲老和尚、倓虛法師、定西法師等內地來港弘法的高僧大德任粵語傳譯,其清晰、層次分明的複述,廣受讚譽。慈航法師以其慧根出眾,賜法號妙吉祥。

在推動佛化教育方面,江居士多年來不遺餘力。她曾獨力編寫《中學佛學教科書》,深入淺出地道出佛教歷史和中心思想,是為香港第一代佛學教科書,由東蓮覺苑的寶覺女子職業中學於六十年代初出版。自此它成為佛教中學會考教材,一直沿用至九十年代初。

江妙吉祥居士

江居士曾任佛聯會理事會理事、常務董事、副司庫等,以及擔任佛聯會兩間幼稚園的校監、多間中、小、幼學校的校董。她除了編寫佛學教科書外,還為佛聯會的學校填寫校歌歌詞,數十年來代代相傳,彰顯佛化教育的重要內涵,如福慧兼修、戒定慧、慈悲喜捨等。

以上僅列舉七位大德的部分故事。佛聯會會長會長寬運大和尚說,希望佛弟子能透過《大德行誼》一書,將一眾大德的偉大行誼奉為楷模,發菩提心,服務社會,弘法利生。

《大德行誼──近代香港佛教人物傳》

著者:香港佛教聯合會

出版社:天地圖書

國際書號 ISBN : 9789888551101

《大德行誼──近代香港佛教人物傳》訂購表格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