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陳兵刻刀下的大千世界:一把刀上下翻飛,小小葫蘆上刻有七千餘字《金剛經》、《大悲咒》及五十二個敦煌人物⋯⋯

(圖:中國新聞網)

她記得十六歲那年,父親帶她到敦煌莫高窟,待了二十多天。她喜愛飛天優美的形象,與爸爸一起臨摹了五十多身飛天。一條飄帶,手指的一個動作,她都會仔細研究。

如今年過五旬,當陳兵拿起刻刀,開始雕刻葫蘆時,專注力仍不減當年。

《中國新聞網》報道,陳兵居住在中國蘭州市,是陳氏雕刻葫蘆的第二代傳承人,從小學習書法、繪畫和手工技藝。她擅長在杯子般大小的葫蘆上雕刻佛教經文、敦煌壁畫和飛天等。一把刻刀上下翻飛,葫蘆上的造像便有了生氣。

四十餘年的創作經驗,讓她拿起一個葫蘆時,要雕刻的造像已經在心中形成。從前訓練時,一個人物的手部,她便畫了一年。陳兵說:「父親讓我學習到,不論是繪畫、刻葫蘆還是書法,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做好,就必須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圖文並茂是她作品的一個特色。二十多厘米長的葫蘆上,她雕刻了〈敦煌禮佛圖〉的五十二個人物,以及一毫米大小的七千餘字《金剛經》及《大悲咒》,歷時一年左右。也因為這件作品,陳兵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之名。

二十多厘米長的葫蘆上,雕刻了五十二個敦煌人物,及一毫米大小的七千餘字《金剛經》及《大悲咒》(圖:中國新聞網)
二十多厘米長的葫蘆上,雕刻了五十二個敦煌人物,及一毫米大小的七千餘字《金剛經》及《大悲咒》(圖:中國新聞網)

雕刻過程中的每一步,她都做到認真精細,力求神態逼真。葫蘆是從田裏地間收購回來的,需先經過洗淨、刮走表面污漬、晾乾、拋光(降低表皮粗糙度)等一系列步驟。最困難的步驟,莫過於雕刻飛天的飄帶,還有他們衣著上面的圖案;要耐著性子,一點一點的上色。

在她看來,每個葫蘆都有其獨特之處,善於觀察和充分利用其特色,往往可以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專注雕刻時,她竟覺得自己的眼睛亮起來了。「不刻葫蘆,眼睛就花了。」

在中國傳統中,葫蘆的讀音近似「福祿」,因此被視為吉祥物。陳兵希望用下半生的時間,繼續創作更多作品,甚至舉辦藝術展覽。

延伸閱讀:
佛教藝術為何有療癒身心之效?它為我們,開發內在的覺性,提供一條自覺覺他的道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