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志軒
佛學智慧
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我們的身體、思想、遇到的事和物都在不斷遷流變化之中。能洞悉和管理轉變,對我們的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幸福都非常重要。
文:吳志軒| 2018-08-22
佛學智慧
受訪朋友的經歷是香港社會的真實故事,可能不似一般成功故事那樣完美無瑕,但其人其言都是真誠而不造作的。他們的經歷縱或有起有跌、有悲有喜,一路走來卻始終「有心」,在獲得世俗的成就和世人的認同之餘亦不忘回饋社會。
文:吳志軒| 2018-07-05
佛學智慧
芝加哥大學對畢業演講的講者邀請向來講究,傳統多以大學的教職員主持,絕少向外邀請。去年打破傳統,加入Class Day畢業慶祝日,請來《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者David Brooks。講者是芝加哥大學(以下簡稱「芝大」)的畢業生,演講內容有兩個重點:一為芝大教曉他受用至今的道理;二為芝大沒有教而要自己學習的東西。有別於一般充滿正能量的畢業演講,他的演辭體現了芝大學派直接了當、苦口良藥的特色。
文:吳志軒| 2018-05-21
佛學智慧
但是要真正轉化在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和不如意,就要明白因果的報冤、緣起,做到無所求,如理稱法而行,種善因結善緣。其中一個簡單的練習是要學習感恩和珍惜,對治我們的貪心和嗔心。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轉化不了內心無止境的追求,不管是多麼的幸運和幸福,仍然可以覺得不聚財、仍然覺得很窮、很痛苦。
文:吳志軒| 2018-04-24
佛學智慧
「佛系」一詞去年在大陸網絡火紅,席捲生活每個角落:佛系旅行、佛系戀愛、佛系網購、佛系上班、佛系追星……數月前朋友轉發一則佛系信用卡廣告,第一眼還以為是改圖。向朋友請教後再作深入研究,終於知道現時「佛系」熱情的一發不可收拾原來已經過多年的沉澱。月初手機遊戲「旅行青蛙」(旅かえる)蔓延至香港,想不到身邊的朋友亦忍不住下載試玩,加入佛系養蛙的行列。
文:吳志軒| 2018-02-05
佛學智慧
在信息萬變的網路世代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收風」,唯恐落後,更怕被人認為自己「無料到」、「無知」。手機上的各項提示不斷彈出,電郵箱滿瀉到趕不及刪除。不少人患上信息饑渴症,但又無法消化排山倒海的資訊,令人分身乏術:在食飯時看手機,看手機時開車,開車時沉思,沉思時想休息,休息時又睡不著⋯⋯
文:吳志軒| 2017-12-25
佛學智慧
上月為領袖才能及溝通課程(LCS)以「佛法理財學」為題,與年青朋友分享。不經不覺LCS已經走到第九個年頭,這個計劃獲佛教團體和熱心人士支持,每一年由上屆的舊生策劃。今年的主題是「走自己的路」,十數多課分别邀請各行業的講者就這個主題從不同角度分享。筆者收到主辦單位的題目時,建議同學可以參考佛學的角度將「財」的定義超越狹窄「錢財」的框框 。當然理財的道理不可能在一兩堂完全説清楚,要實際解决世間的貧富差距問題就更不容易。
文:吳志軒| 2017-11-27
佛學智慧
近年在外國和香港,在商界和其他專業都開始引入更人性化的管理和領導模式。不單只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經濟學家和企業管理學家,將本來被視為離經背道的行為經濟學,接納成為諾貝爾獎所讚譽的領域。專業人士亦漸漸改變過去宗教和辦公室保持距離的忌諱,開始尊重傳统文化和宗教的智慧;宗教人士亦入鄉隨俗,在介紹修習方法時將宗教成份盡量減少,提高科學和專業理據的支持,避免有傳教之嫌。
文:吳志軒| 2017-10-30
人生感悟
中秋佳節人月團圓,家人好友同事共聚互相問候近况:結婚?生小孩?升職?買車?買樓?面對這些標準,有些人樂在其中,有些人喘不過氣,亦有些人完全置之不理……
文:吳志軒| 2017-10-04
佛學智慧
談到傳承與創新,任何企業和組織都希望能夠持續發展。如何獲得市場認可的同時又不落俗套,不隨波隨流、捨本逐末,往往決定成敗。近代喬布斯的堅持和特立獨行令人難忘,他不理當時的潮流,要為用家提供完全不一樣的體驗。現在被譽為天才的他,在成功前不單只被視為另類,甚至是怪人。
文:吳志軒| 2017-09-11
佛學智慧
談到佛教與管理,有位法師曾跟我半認真的分享,所有企業家應該向佛陀學習。因為任何成功的企業都没有佛陀二千五百多年的業績,亦沒有佛教遍及全球的覆蓋能力。佛法代代相傳,繼承者不為名利,有時甚至要歷盡艱辛、開天闢地。世界各地的語言文化不同,人的心識更是層出不窮。要順應眾生的根器,八萬四千法門可謂是度身訂造的模範。佛教在世界各地因地制宜,和當地生活文化接軌,但是又不失原有的宗旨和使命,可謂最貼地。
文:吳志軒| 2017-08-14
佛學智慧
在推崇個人和機會主義的年代,大家都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而不願意去配合別人。為了自己的喜惡而反覆無常:在工作上有所謂的炒散(slash),在感情上要閃電試愛試婚,在投資上要高頻交易。如何才能夠不用白折騰而修成正果呢?
文:吳志軒| 2017-06-26
佛學智慧
我們要深信因果不可思議,若然未報,時晨未到。上善若水,水的堅毅不在於洪水的猛,而是滴水穿石的長遠心和清淨心。
文:吳志軒| 2017-05-29
佛學智慧
快樂就是在此時此地好好生活,通過修行去幫助我們解除無始以來的快樂外判合同,重新發現幸福快樂需要我們去轉念,快樂本身就應該是目標。
文:吳志軒| 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