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撫平心靈創傷

菲律賓挾持事件,令全港市民同感悲憤。

事件中的傷者、亡者遺族親歷巨變,固然悲痛;而普羅大眾透過電視即時直播,猶如親臨現場,全程目睹老幼同胞遭受挾持及槍殺的過程,眼巴巴看著警員束手無策、弄巧反拙,情緒也大受牽動。前者當然是直接受害者,而後者也被心理學家稱為間接受害者。

事發後幾天,紅十字會及其他志願團體,已分別收到數百宗觀看直播後不安而求助的個案;至今事發已逾一週,社會氣氛依然沉重,不少人的心情仍受到影響,也有一些人把情緒發洩到任何與菲律賓有關的人物上……

大家當務之急,是要撫平創傷。無論是直接受害者,還是為之愁苦的普羅大眾,都不妨參加宗教聚會或非宗教的喪葬禮儀、悼念活動。佛教徒固然相信誦經持咒、行善迴向,能兼利冥陽。縱然沒有宗教信仰,參加上述活動,乃至在網上弔唁、留言,藉此表達感受,亦可抒解壓力和悲傷;更有助我們意識到死者已矣,差不多是時候回歸正常生活了。

佛陀早已開示世間苦空無常,要我們時刻警醒自己,珍惜人身、善用光陰,追求慈愛和良善。然而,把死亡的義意昇華,應該是在撫平創傷後才做的事。若我們認識悲劇受害者或對是次事件過度傷感的人士,即使自己對佛法頗有心得,也不宜急於「教導」對方。正如英國文學家C. S. Lewis(《獅子‧女巫‧魔衣櫥》作者)痛失愛妻後所言:「對我說宗教的真理,我可能會愉快地傾聽;跟我談宗教的責任,我可能會順服地聽從;但是不要來和我講宗教的安慰,否則我會懷疑你根本不理解!」

受害者最迫切需要的,是被關懷及認同。若不曾經歷悲劇的旁人,向受害者隨便拋出三兩句宗教格言或「別想那麼多」、「不要傷心」之類的老生常談,對受害者並無太大幫助,更可能令其覺得被局外人敷衍、個人感受遭到否定。因此,我們應該先當一個好的聆聽者,鼓勵他們表達情感,分擔其痛苦,與之一起面對不幸。

坦然面對,也是佛法看待苦難的態度。一位美國人Sylvia Boorstein這樣分享他首次聞法經驗:「第一次參加禪修閉關,聽到人們非常清楚地說,第一聖諦是生命充滿苦難,因為那是生命的本質,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事,我感覺如釋重負。遇見願意說生命是難,甚至常常是苦,並且坦然面對此事的人,讓我大大鬆了一口氣。最重要的是他們看起來很快樂,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安慰。我心想:『這裡的人就跟我一樣……他們知道真相,願意指出來,並能以平常心看待它。』」

誠然,不鑽牛角尖,正視、承認苦難,適當地宣洩情緒,慢慢就能接納苦難的存在,不會胡思亂想誇大其嚴重性。

遭逢巨變,哀痛難免,但消沉一段時間後便應重新振作,繼續生活。若由於重大壓力衝擊,事後造成持續一個月以上精神異常,便可能已出現了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所謂精神異常,包括:

‧不斷回憶創傷事件(受害者反覆憶想事件經過,甚至代入死者角色;其他人則回憶電視所見畫面,甚至幻想自己在現場。)

‧對死去的是親友而非自己,或對自己沒能力改變命運,感到羞愧、內疚。

‧夢魘、睡眠失調。

‧食欲不振。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

‧減少與他人接觸或感到疏離。

‧情感麻木、冷淡。

‧專注力或記憶力下降。

‧過度敏感、容易受驚或發怒。

‧對人生悲觀,可能擔心自己還會遇到同類事件。

這些徵狀或許於創傷事件後旋即出現,或許好一段時間後才出現。若持續出現一個月以上,即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疾患;若超過三個月,大大影響正常生活,便需尋求專業輔導。

若情況未致於太嚴重,可嘗試以下方法自行調適:

☆ 多運動、聽音樂,或做其他喜歡的事情,紓解緊張及焦慮。

☆ 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進食定時而營養均衡;切忌徹夜不眠、暴飲暴食、瘀酒或濫藥。身體健康可以帶動心理健康。

☆ 維持社交圈子,多找朋友傾談。人際支援是非常有力的情感救兵。

☆ 減少接觸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以免觸景生情。

☆ 不由自主地回憶創傷事件,或受驚、發怒時,可緩慢地進行多次腹式呼吸(深呼吸),意念集中於氣息流經鼻孔至下腹的感覺,或計算一呼一吸的次數;也可以安坐一處,輪流感受身體不同部位的感覺。思想專注於當下,不想過去未來。這些方法能放鬆精神及肌肉收縮所構成的壓力感。若懂得想像暴露法(Imagina Exposure)、現場暴露法(In Vivo Exposure),可配合使用。

☆ 訓練自己注意負面或不合理想法的出現,並以客觀分析或正面思考駁斥。例如覺得自己須為悲劇負責,則應反思意外中個人能控制的因素有限,或反問有何理據證明自己必定能阻止悲劇;若擔心悲劇再次發生,應該思維悲劇純屬個別事件。

☆ 學習禪修──包括控制呼吸、思維及觀想等技巧。歷年來歐美多家大學已作出種種科學實驗,證實禪修具有放鬆身心、堅強意志、調節情緒、舒緩壓力等功效。調查顯示,一些有禪修習慣的亞洲人,即使經歷重大天災人禍,也很少出現壓力徵狀,且往往能寬恕造成不幸的罪魁禍首。許多心理學家已採用禪修作治療方法,有興趣者可向各大佛教道場查詢。

☆ 與其他受害者交流經驗,互相勉勵學習。專家們說,曾有慘痛經歷的人士,可能比「專家」更懂得輔導同病相憐者。外國一些輔導團體,僅由這些人士帶領,或由他們與專家共同主持。

☆ 參考災難倖存者如何走出陰霾的故事。例如,二十世紀初希特勒大舉屠殺猶太人。數十年後,一名當年全家被殺的猶太人接受訪問,泰然地表示已經寬恕了仇人。我們可思維他能放下滅門傷痛及不共戴天之仇的原因,以及其對自己的啟示。

☆ 從宗教信仰中尋求支持──各大宗教都有一套令罹難者安息的方法,讓;同時也有一套讓在生者克服苦難的哲學。如前所述,佛法教導我們認識痛苦的必然性而以平常心看待。若當事人情緒已平復,則可進一步從苦難中發掘意義,促進自我成長──佛法稱為「轉惡緣為道」。《入菩薩行論》有言:「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眾,羞惡樂行善。」苦難令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故能去除驕慢;知道世間不圓滿(苦空無常),故追求更高的心靈層次;自己曾受苦,令我們對眾生的苦難感同身受,有助發起慈悲心;現在的苦乃過往惡業所致,因此痛苦能督促我們培養慈愛與善德,自求多福……

不論對己對人,都可以嘗試使用上述方法療癒創傷。使用者若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當然最好,但心理衛生專家相信一般人亦有能力助人自助(若情況嚴重,或須專家介入),最重要的是自助者懂得內省,能發現問題並願意改善(這並不容易,最好還是有親友協助);助人者則要有利他熱誠,而且本身思想成熟、心理健康。兩者均需明白,我們並非聖人,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首先應著重接受現實、抒發情緒,無須急著提出建議,指正或改善甚麼,這些都是日後的長期工作。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