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在戰時越南的「入世佛教」(三) 

圖︰Plum Village
圖︰Plum Village

上一篇文章討論了一行禪師「入世佛教」的誕生背景,這是一種將靈性修行與社會行動結合起來的實踐方式。他的理念源自兩個關鍵因素:對改革越南佛教的渴望,以及對戰爭苦難的深刻回應。然而,他的入世修行方式遭到保守佛教領袖的強烈反對,加上戰爭暴力不斷升級,使他曾經深陷絕望。儘管面對種種困難與內心掙扎,他並未因此退縮,反而深化了自身的修行,並鞏固了對這一實踐道路的願景。本文將繼續探討他「入世佛教」的發展過程,我們從他的海外經歷談起。 

海外經歷的影響 

1960年代初,一行禪師前往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修讀宗教比較學。完成學業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教授佛教1。 

1962年10月的一天,一行禪師在紐約參加了一場日本淨土宗寺院的講道。他對這次經歷的反思,揭示了他認為更能引起西方世界共鳴的佛法方向: 

「我得承認,我並不覺得那場講道很有啟發性。這樣的講道,難以在美國有效地播下佛教的種子。淨土宗強調從一個看似外在的來源尋求救贖,這種方式對歐洲人和美國人來說並不陌生——他們有很多神學院和口才出眾的牧師來傳播基督教的救贖之道。淨土宗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西方教會,這在我看來,似乎反映了他們對美國真正需求的缺乏理解。美國人非常重視獨立,他們的孩子被鼓勵要自給自足和自立。」 

「一種強調自我努力與自我實現的佛教修行方式,如禪宗,致力於培養、發展與喚醒個人的潛能,似乎更契合美國的精神。基督教與淨土宗看似都認為,人類過於軟弱,若無神的介入,便無法達致救贖⋯⋯生活在節奏急促、被無盡計劃與思緒拖累的社會中,人們渴望從如禪宗這樣的修行之道中,尋得寧靜與內在的滿足。」2 

這段話展現了一行禪師對文化與宗教差異的敏銳洞察。他認為西方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種以個人努力與自我實現為核心的佛教修行方式。他相信,強調內在修養與潛能開發的禪宗,更符合美國人的精神特質。這份理解,後來成為他在法國推動與深化「入世佛教」的關鍵基礎。 

就在一行禪師思索佛教如何與西方社會接軌之際,越南的局勢迅速惡化。日益升溫的政治與宗教衝突,很快將他召回故土。在那裏,一場意義深遠的事件,深刻影響了他對佛教在社會中角色的理解。 

對自焚事件的看法  

1963年6月11日,在西貢,年邁的僧人釋廣德自焚身亡,以回應當時南越總統吳廷琰對佛教徒日益加劇的歧視政策。隨著抗議行動持續升溫,局勢也日趨緊張。為了對抗吳廷琰的壓迫統治,南越高級將領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最終於11月推翻其政權3。 

應著名佛教領袖釋智光的請求,一行禪師於12月返回越南,協助化解政治危機4。同年,越南統一佛教會成立,旨在整合國內的上座部與大乘佛教傳統5。 

在戰爭期間,出家人與俗家弟子的自焚行為接連發生。儘管這些行為看似極端,當時有些西方媒體與民眾將自焚視為激烈的政治抗議或絕望的自殺行為。一行禪師在致馬丁·路德·金的信中強調,這既不是自殺,也不是抗議,而是一種旨在喚醒世人的願心與行動6。他寫道: 

「這不應被視為一種暴力行為。這是個人無法承受人民苦難的展現,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嘗試,期望觸及他人內心。透過這種方式呈現戰爭的苦難,自焚者希望,那些支持或延續戰爭的人,也會因此無法再承受戰爭所帶來的痛苦,從而停止令戰爭持續的行為。」7 

儘管這些自焚行為源於深切的慈悲心,一行禪師仍明確指出,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來加以評斷。他解釋說: 

「我們無意說自焚是好的,或是壞的。它既不是好,也不是壞。當你說某件事是好的時候,就是在表示你應該那樣做;但沒有人可以敦促別人去做這樣的事。因此,這樣的討論並不是為了判斷自焚是否是非暴力抗爭中的一種好策略。它與這一切無關。它是為了喚醒我們而做的。」8 

這一觀點與我們在〈佛教正念與世俗「正念」(〉一文中所討論的內容相呼應。該文章指出,佛教的道德行為並非依據社會上固定的對錯標準來判斷,而是源於對特定情境中如何提供幫助的正念洞察。因此,這樣的行為不應被簡單地評斷為道德或不道德、好或壞。 

這是一種超越道德分類、真誠回應特定情境而生的無私行為。一行禪師邀請我們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去理解這種行動的本質:它源於慈悲,旨在喚醒人心、減輕苦難。 

總結 

一行禪師在美國的經歷,擴展了他對佛法如何與西方社會產生共鳴的理解。從這些觀察中,也可看出他對佛法如何應對不同文化情境的敏銳洞察。他認為,強調個人努力與自我實現的禪宗,更契合美國人的精神特質。這份理解,對他日後在法國推動並深化「入世佛教」的實踐,起了關鍵作用。 

在一行禪師對自焚與非暴力行動的反思中,他強調的是慈悲與喚醒人心,而非道德批判。這種以慈悲為基礎、超越好壞二元的理解,正是他「入世佛教」理念的核心。也就是說,我們要用正念去覺察和回應眼前的情況,而非簡單依照社會所認定的道德標準加以評斷。 

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探討他「入世佛教」在戰爭年代如何持續演變與深化。 

延伸閱讀 ︰
沒有佛教元素的禪修是得是失? 

參考文獻: 
Chapman, J. (2007). The 2005 pilgrimage and return to Vietnam of exiled Zen Master Thích Nhất Hạnh. In P. Taylor (Ed.), Modernity and re-enchantment: Religion in post-revolutionary Vietnam (pp. 297-341).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Hunt-Perry, P., & Fine, L. (2000). All Buddhism is engaged: Thích Nhất Hạnh and the Order of Interbeing. In C. S. Queen (Ed.), Engaged Buddhism in the West (pp. 35-66).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Jorgensen, J. (2000). Chan/Zen: Vietnam. In W. M. Johnston (Ed.), Encyclopedia of monasticism. Chicago and London: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Kyte, L. (n.d.). The life of Thích Nhất Hạn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ionsroar.com/the-life-of-thich-nhat-hanh/amp/ 

King, S. B. (1996). Thích Nhất Hạnh and the Unified Buddhist Church: Nondualism in action. In C. S. Queen (Ed.), Engaged Buddhism: Buddhist liberation movements in Asia (pp. 321-363).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lum Village. (n.d.). The life story of Thích Nhất Hạnh. Retrieved from https://plumvillage.org/about/thich-nhat-hanh/biography/  

Thích Nhất Hạnh. (1967). Vietnam: Lotus in a sea of fire. New York: Hill and Wang. 

Thích Nhất Hạnh. (2000). Fragrant palm leaves: Journals 1962-1966. London: Rider. 

Thích Nhất Hạnh. (2017). The other shor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Heart Sutra with commentaries. Berkeley, California: Palm Leave Press. 


1. 參考Kyte, L. (n.d.).、Plum Village. (n.d.). 與Thích Nhất Hạnh. (2017).
2. 參考Thích Nhất Hạnh. (2000). 本段為作者根據英文原文自行翻譯。
3. 參考King, S. B. (1996).
4. 參考Chapman, J. (2007). 、Hunt-Perry, P., & Fine, L. (2000). 與King, S. B. (1996).  
5. 參考Jorgensen, J. (2000). 與King, S. B. (1996).
6. 參考Thích Nhất Hạnh. (1967).
7.  參考King, S. B. (1996). 本段為作者根據英文原文自行翻譯。
8. 同上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