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的四篇文章探討了佛教正念與世俗「正念」之間的主要差異。雖然兩者各具價值,但它們的目標和方法截然不同。佛教正念旨在透過洞察現實的本質來終結一切痛苦,而世俗「正念」則專注於緩解身心狀況、減壓、提升工作效率及促進幸福感。
世俗「正念」常被視為一種獨立的技巧,僅針對某些形式的痛苦。相對而言,佛教正念必須與八正道的其他七個元素一同修習,並從根本解決所有苦。世俗「正念」通常用於實現特定目標,而佛教正念則涵蓋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佛教正念涉及辨識能力,使我們能夠識別並培養有益的思想和行為,同時放下有害的思想和行為。這不僅能改善品德,還能促進深層的內在轉化和覺醒。相比之下,世俗「正念」常採取「不加判斷」的態度。由於缺乏辨識和道德基礎,世俗「正念」難以達到同樣深度的轉化或洞察。
這些基本的理解為我們接下來的討論做好準備,探討為何世俗「正念」在脫離其佛教背景實踐時,有時會與佛陀的教導相衝突,甚至帶來傷害。我們將通過真實例子深入分析這個問題。
正念在企業環境中的應用
正念有時因在企業環境中被誤用而受到批評。企業往往利用正念來減輕員工壓力,卻沒有處理導致職場不滿的根本問題。通過將壓力視為個人問題,正念鼓勵員工在不健康的環境中管理情緒並提升工作效率。這種做法使企業得以迴避了更深層的問題:為何現代職場壓力如此普遍。有害的工作環境能因而持續,使企業得以繼續專注於利潤和權力[1]。
當正念被定義為「不加判斷地專注於當下」,這種情況便可能發生。這樣的定義使員工難以質疑帶有剝削性的企業政策。它將壓力、憤怒與絕望的責任轉嫁給個人,從而讓公司政策不受檢視。然而,這些政策可能正是員工壓力和衝突的主要來源[2]。
這種對正念的誤用,突顯了佛陀為何強調正念必須與八正道的其他元素一起修習。佛教正念不僅是對情緒與困難的單純覺察,更涉及對它們的辨識(由八正道的正見和正思惟所引導),以培養善巧的回應和更深層的理解。
在企業環境中,佛教正念可能啟發員工採取行動,例如倡導改善不健康的職場環境(這符合八正道的正語和正業),或甚至離開有問題的工作場所,尋找更健康的工作(這符合八正道的正命)等。
正念在軍事中的應用
正念被誤用的一個極端例子,是其在軍事中的應用,例如「以正念為基礎之心智健身訓練」(Mindfulness-based Mind Fitness Training;簡稱:MMFT)課程。這項為期八週的課程源自「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旨在提升士兵在戰區執行任務的效能,並幫助他們更快地從戰爭創傷中恢復[3]。批評者認為,將正念訓練應用於軍事,以支持國際戰爭罪行,是對佛陀所教導的正念最嚴重的誤用[4]。
MMFT將正念定義為「能夠在事情發生時,專注並察覺當下所發生的事,而不帶有判斷、延伸或情緒反應的心理過濾。」[5]軍方相信,正念可以通過防止士兵誤擊平民來減少殺戮。他們認為,正念使士兵能夠僅在確有迫在眉睫的危險時才行動,而不是因恐懼、報復、不確定、憤怒或困惑等情緒而衝動開槍。他們聲稱,這使士兵更有可能只在真正必要時才使用武器[6]。
根據佛陀的教導,正念的目的並非穩定呼吸以提高射擊技術。相反,它旨在培養對所有眾生的慈悲、正面心理狀態以及善巧、不帶傷害的行為,包括那些被視為「敵人」的眾生[7]。佛教正念植根於智慧辨識,其目的是幫助人認識到殺戮並非正業(八正道的第四個要素),而非提升射擊技術以減少意外殺戮。通過正念辨識,人們會發現難以用槍傷害他人,反而會質疑戰爭的暴力本質及自己在其中的角色。
然而,一旦一個國家決定開戰,便必然會有士兵。在戰區中,隨時都有被殺的風險,自我保護成為首要任務。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先傷害或殺死我們所認為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MMFT所教的正念,似乎有助於士兵更有效地執行任務,並能更快地從戰爭帶來的創傷中恢復,從而提供更大的保護。
因此,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更迫切的問題是:「一個人是如何成為士兵?」或「是甚麼導致戰爭?」從一行禪師的「相即」教導的角度──即他對佛陀緣起法的重新詮釋,我將在後續文章中深入探討這些問題的可能答案。關注這些生命中的重大議題,並尋求善巧的回應方式,正是一行禪師所提倡的「入世佛教」的核心。
這裏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正念在MMFT中的使用方式──作為一種提升軍事表現與恢復力的技巧,且未考慮倫理因素──與佛陀的八正道是相違背的。
總結
當正念被定義為「對當下不加判斷的覺知」時,它能在臨床環境中緩解身心症狀,帶來治療效益。然而,在企業或軍事等其他環境中,若以相同方式應用,則可能會被誤用並造成傷害。
科學研究顯示正念在生理、心理和認知上帶來的益處,其實只是修習正念的副產品,而非其主要目標[8]。當然,修習正念以獲取這些益處並無不妥。然而,如果我們只專注於這些副產品,並將其誤認為是正念的本質,我們不僅限制了可獲得的益處,還忽視其可能造成的潛在傷害。
正念是探究之道的一部分,它幫助我們檢視痛苦的根源,尋求覺醒,並培養慈悲。它是一種徹底而全面的修習,涵蓋生活的各個層面,沒有任何部分被忽略。這是一條八正道,而不是單單聚焦於正念的一正道[9]。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探討一行禪師如何重新詮釋正念,並在佛教和世俗背景下融合傳統修習與現代應用。我們將分析他方法的創新之處,檢視其與傳統正念教導的異同。此外,我們還會討論他獨特的方法如何回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挑戰。
延伸閱讀:
佛教正念與世俗「正念」(一)
參考文獻:
Ditrich, T. (2013). Mindfulness in modern Buddhism: New approaches and meaning. In B. L. W. Khin (Ed.), One Dharma: Many Buddhist traditions (pp. 181-190). Malaysia: Buddhist Gem Fellowship.
McDonough, V. T. (2014). Beyond chanting“OM”:The power behind mindfulness-based mind fitness training for soldi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rainline.org/article/beyond-chanting-om-power-behind-mindfulness-based-mind-fitness-training-soldiers
Purser, R. E., & Milillo, J. (2015). Mindfulness revisited: A Buddhist-based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24(1), 3-24.
Stanley, E. A. (2014). Mindfulness‐Based Mind Fitness Training: An approach for enhancing performance and building resilience in high‐stress contexts. In A. Ie, C. T. Ngnoumen, & E. J. Langer (Eds.), The Wiley Blackwell handbook of mindfulness (pp. 964-985).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Titmuss, C. (2013). The Buddha of mindfulness. A stress destruction programm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ristophertitmussblog.org/the-buddha-of-mindfulness-the-politics-of-mindfulness
Titmuss, C. (2014). Are Buddhist mindfulness practices used to support international war cr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ristophertitmussblog.org/are-buddhist-mindfulness-practices-used-to-support-international-war-crimes
[1] 參考Purser, R. E., & Milillo, J. (2015)
[2] 參考Titmuss, C. (2013)
[3] 參考McDonough, V. T. (2014)
[4] 參考Titmuss, C. (2014)
[5] 參考Stanley, E. A. (2014)。本段為作者根據英文原文自行翻譯。
[6] 參考Stanley, E. A. (2014)
[7] 參考Purser, R. E., & Milillo, J. (2015)
[8] 參考Ditrich, T. (2013) 與Purser, R. E., & Milillo, J. (2015)
[9] 參考Titmuss, C.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