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因何因緣而「智慧第一」?

(圖:Anandajoti Bhikkhu)
圖:Anandajoti Bhikkhu

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尊者被公認為「智慧第一」。他加入僧團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許多比丘都感到不解與好奇,為何他有如此智慧?佛典中,佛陀曾解說舍利弗獲得聰明利智的因緣。

舍利弗本名「優波提舍」,父親是婆羅門的論師。尊者自幼形貌端嚴,修習多種技藝,更通曉婆羅門教的聖典,十六歲便有過人的辯才,與眾多長老論辯,言詞清晰,令其他婆羅門辭窮理屈,震懾當時的鄉親族人。

舍利弗尊者出家證果之後,在佛陀說法時,也常常由他代眾請法,以釐清大眾的疑慮。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記載,曾有比丘請教世尊:「舍利弗在過去世做了甚麼,而感得這世聰明利智,證得阿羅漢果的果報?」

佛陀說:「過去世所造作的善惡業,果報都會回到自身,現在我為大家解說舍利弗前世所作的種種。」

舍利弗的過去世

久遠之前,有位婆羅門娶妻不久便誕下一個兒子,沒過幾年又生了一個女兒。

兄妹日漸長大,後來父母生病離世了。兄長憂傷不已,想要到山林隱居,便帶著妹妹一起住在林間,以採拾花果維生。

妹妹長大成人後,對兄長說:「我不想再靠吃花果維生了,不如我們到有人居住的地方乞食吧?」兄長於是帶著妹妹走出山林,到一戶婆羅門家乞食。

兄妹齊聲叫喚,屋主應聲出來,看到兩人,就問兄長:「這是你的妻子嗎?」

兄長答:「她不是我的妻子,是我的妹妹。」

婆羅門又問:「你的妹妹已許配給人了嗎?」

兄長說:「沒有。」

婆羅門就說:「既然如此,不如將你的妹妹許配給我吧?」

兄長搖頭說:「我們已遠離世間的貪愛之心。」

妹妹沉吟半晌,說道:「難道要我一直在山林,只吃花果維生嗎?我不想再過這種生活了,你就將我許配給這位婆羅門吧!希望哥哥也離開山林,回到人群中生活。」

兄長說:「我實在不想你嫁給他,但既然你有這個想法,那就依你所願吧。」

婆羅門十分欣喜,馬上安排婚宴事宜,又對兄長說:「你日後可以跟我們一起住,我為你準備一個房間。」

兄長婉拒:「我並不追求欲樂,只想要出家修行。」

妹妹說:「如果哥哥日後證得道果,一定要回來看我。」

兄長說:「好的,一言為定!」說後便離去。

後來,兄長隨一位隱士出家修行。由於他過去世的善根深厚,無師自悟三十七品菩提分,證得道果。他想起當年對妹妹的承諾,便前往她的住所。

妹妹得知兄長已證果,十分歡喜:「哥哥已證得殊勝道果,仍需要飲食滋養色身。希望你能住在這兒,接受我的供養。」

兄長問妹妹:「那麼,你丈夫的意見如何呢?」

妹妹馬上向婆羅門說明兄長的事。婆羅門回答:「就算你哥哥不出家,我也很樂意照顧他的生活,更何況他已證得道果呢?就隨妳所願,供養他三個月吧!」

這三個月間,妹妹以種種美妙飲食供養兄長,又送給他上等的白氈、刀子和針。

兄長以刀子割截白氈,刀子非常銳利,迅速切割了白氈。妹妹看了,便長跪發願:「願我的智慧猶如此刀,思考敏銳,在未來能夠成就證得佛果;也願我從今日起,乃至未來,猶如此針,智慧深遠,通達無礙,得證道果。


原來,那位婆羅門的妻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前身。由於她過去世恭敬地供養菩薩,給予他食物、刀子、針以及白氈等,又廣發誓願,因此在今世獲得聰明利智之果報。

佛陀說:「當知惡業,還得黑報,若行善業,還得善報。」

有比丘仍有疑惑,請問佛陀:「那麼,舍利弗尊者又是造了甚麼福業,能獲世尊讚譽『智慧第一』呢?」

佛陀回答:「這也是因為他過去所發願力之故。」

佛陀繼續解說:過去很久以前,有一佛名為迦攝波佛,當時有位賢者隨迦攝波佛出家。他智慧通達,獲迦攝波佛讚譽:『你在聲聞眾中,聰明智慧最為第一,梵行亦無虧缺。』

在那個年代,有一位行者在賢者命終時,廣發誓願:「願我所修行梵行功德,以此善根迴向,效法賢者的智慧;在未來世時,願我也能在未來佛的教法中出家,斷諸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原來這位行者便是舍利弗的前生。佛陀說,由於他當時所發的深廣願力,所以今世舍利弗能於眾弟子當中,獲得「智慧第一」之譽。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發願:成佛的根本

廣發誓願,是佛陀的教誨,也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印順導師曾說,修學佛法,以發願為先,可說為成佛的根本:「菩薩在因地所發誓願, 有通有別。如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及「『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弘誓願,名為『通願』,是每一菩薩都如此發的。如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藥師 佛因地的十二大願,便是『別願』。」1

發願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當我們在佛前發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時,就已經種下善的因緣。當善因緣多於惡因緣,心裏對人、事、物的看法也會從負向轉成正向。

在發願之後,還要不間斷的修持善法,發菩提心,借諸佛菩薩的加持,常常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如唯識學中說的,萬法為識所造,當眾生的第八意識都轉變成善的,我們所處的世界也會和平安穩、風調雨順、穀稼成熟;一切有情將無病歡樂。2

延伸閱讀:
須菩提、阿難、舍利弗尊者各以何因緣發起大菩提心?


1 香光尼僧團《無限遠的一扇窗—發願》

2 釋開然(2018),《〈慈悲藥師寶懺 〉的思想與實踐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8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