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執拾雜物斷捨離

還是要面對同一的雜物廢墟,時日久了,或心情愈來愈差,或視而不見。
還是要面對同一的雜物廢墟,時日久了,或心情愈來愈差,或視而不見。

或許,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忙到不可開交的日常生活中,工作過後,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家,當打開大門,卻發現家裡的不同角落,都散滿了不同的雜物時,總突然生起要該要執拾一下的念頭。而放眼望去面積本來就不大的房子,你會發現玄關側鞋架上的右腳波鞋竟跟左腳皮鞋放在一起;有些不知道多久沒穿的鞋已隱隱然發出霉味了;有些三年前因為特價而買下來的中價皮鞋,則仍然在鞋盒中原封不動⋯⋯。走進厨房,就更加不得了:打開冰箱,你會發現底層的保鮮櫃早已成為新鮮蔬菜的化肥區,中層包好的乾貨已開始變成木乃伊,冰格裡的凍肉則愈來愈像冰河時期急凍下來的長毛象,冰箱門 儲物格上的醬料早已呈現出呆滯相,活像給大雨溶解了一半的濃妝⋯⋯。

面對這樣的一個廢墟,你決心想要執拾,但該如何入手?由冰箱入手?還是由玄關側的鞋架開始?都可以,但當你翻出那些久久沒動過的雜物,塵封的舊憶也開始不由自主的湧上心頭。噢,這是舊愛送的限量布鞋,扔了便連他留下來的回憶也沒有了;這一款皮鞋早已絕版了,又跟我的那條格子裙很配,扔了的話,該拿什麼替代?哎,生活是這麼忙,若果半夜餓醒找不到即食麵該怎辦?結果,執拾了老半天,眼前的廢墟不單好像一點也沒有改善,甚至比未執拾時顯得更混亂,更令人心煩。於是,在又餓又累的情況下,你還是放棄了,心想:先煮一個即食麵「醫肚」(即止肚餓),然後再算吧,或乾脆倒頭便睡,醒來再算。當然,一朝醒來,還是要面對同一的雜物廢墟,時日久了,或心情愈來愈差,或視而不見。

關鍵是「收拾」,而非「整理」

那麼,我們該如何是好?打開電視,我們不是不時看到某些家居節目,找來專家指導人們,以某牌子的家居雜物收納用具,重新整理家居?在衣櫃中,以大小不同的竹籃子,把袜子、手帕、內衣、內褲等衣物分類,不就一目瞭然,而不會再好像以往那樣,把不少會本來有用的東西塞到衣櫃深處,不見天日?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斷捨離》一書卻指出,那只是「整理」,而非「收拾」,而歸根究底,未經「收拾」的「整理」往往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山下英子指出,我們固然可以依據坊間流行的「整理術」與「收納術」,通過好用的收納用具(例如在一些傢俬店可買到的那一些)整理家居。但嚴格來說,整理雜物只是重新安排「已有物品」的位置以及秩序,把放著沒有收好的書放回書架,其實並沒有讓我們在「收拾」的過程中「篩選不要的物品」。結果,房子裡的物品總量不變,經「整理」後,只是固定空間裡的物品「看上來」整齊一些。於是,在這個物質氾濫的年代,山下英子提出了「斷、捨、離」的收拾雜物哲學。

《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
《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

山下英子提到,她是在大約二十年前領悟到「斷、捨、離」哲學的。那時,她曾在日本高野山的寺廟寄宿。她發現僧侶們對生活必須品都珍惜如金,並將寺院各個角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營造一個比飯店更令人神清氣爽的日常生活空間。當時,雜誌和電視上正好吹起了「收納術」風潮,指導人們將自己家裡的雜物仔細分類、收納。但山下英子後來仔細思考,發現我們的生活可說是不斷的「加法」,人們想要的物品不斷累積,除了令人們的日常生活碰上實際的阻礙(例如家裡東西太多,趕出門口時,不知名的物品都成為了「路障」),也成為了人們的精神負擔,「收納術」只是讓這些負擔不至於即時崩潰,卻無助人們減壓。然而,山下英子從高野山的僧侶生活,悟出了減法生活的重要性,加上她從瑜伽道場習得的「斷行」、「捨行」與「離行」的道理,她便想到能不能把同樣的道理應用到「收拾」物品之上?於是,山下英子也就此開展了實踐和教導人們以「斷、捨、離」原則收拾雜物的漫長旅程。

《斷捨離》中譯本書影
《斷捨離》中譯本書影

斷、捨、離

但何謂「斷、捨、離」?簡單來說,「斷」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指「捨棄多餘的東西」;「離」指「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山下英子指出,在「斷、捨、離」中,她們極重視「收拾」,即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她認為,篩選物品時的座標是「現在」「自己與物品的關係」。也就是說,在收拾雜物時,我們必須反問自己:「現在」,眼前的這物件對我來說還有用嗎?有用而必須的留下,沒有用的則「捨」,將物品趕出屋外。 山下英子甚至打趣地說,把物品裝進垃圾袋塞進儲物盒,並不叫整理,而是把物品移動到看不見的地方罷了。所以,若能貫徹「斷、捨、離」的原則來「收拾」雜物,最後自然能夠留下真正需要、喜歡與必要的東西,「捨」去不必要的物品,進入「斷」的狀態。當我們能夠「斷」與「捨」,自然能放開對物品的執著,輕鬆自在(即進而進入「離」的境界)。

由「斷、捨、離」,山下英子甚至進一步指出,所謂重新思考與認清「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同時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多年來,她在「斷、捨、離」講座上碰上不少無法扔東西的人,他們不是因為「逃避現實」、「執著過去」,便是因為「擔憂未來」而無法扔東西。然而,通過「斷、捨、離」,她的不少客戶除了終於能夠「收拾」好家居外,有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自我,活出另一種生活。例如,三十年前因為某些因素不得不跟丈夫結婚的智子女士,一直都覺得跟對方住在一起很痛苦,也由於工作忙碌,能留在家裡的時很少,家裡的物品也就愈積愈多,多至令人窒息。在出席過「斷、捨、離」講座後,智子決定由自己的睡房開始行動。意外的是,她在睡房看見了兩個重見天日的櫉櫃,其中放著往日的嫁妝和服。原來早在十年前,智子已下定決心離婚,但當時由於看見了這兩櫉櫃的嫁妝,心想父母可能因此而失望與傷心,加上估計離婚後的日子可能很苦,於是也就作罷。但十年之後,智子通過「斷、捨、離」,終於面對自己心底的真正想法,下定決心離婚,而人也活得比以前輕鬆,有機會過另一種新生活。

這樣說來,收拾雜物不就是正念修行嗎?若果你經常嚷著生活太忙,沒時間打坐,不妨考慮由收拾家物品開始。

推薦閱讀:

山下英子著,羊恩媺譯:《斷捨離》,台北:平安文化,2011年。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