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這個繁華的國際都市,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修行者,他們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生命經驗,踏上尋找心靈安頓的道路。來自奧地利的米宛昕便是其中一位令人佩服的修行者。她在香港生活了近三十年,從最初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到後來深入佛法修行,她的故事充滿了對生命的探索與智慧的追尋,是一頁關於自我覺醒、家庭和解與心靈成長的動人篇章。
緣起:從漢學到學佛的漫長旅程
米宛昕 (Michaela Au) 與佛教的緣分始於她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這個緣要追溯到她年輕時的求學經歷。在越南攻讀漢學的三年間,她系統地學習了中國歷史、語文和地理等學科。這段學習經歷不僅讓她掌握了中文,更讓她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深深的嚮往。
「當時學校有一個交流計劃,每年選送大約十五名學生到中國的大學深造。」米宛昕回憶道,「那是1989年,我母親問我要不要再考慮一下。」雖然是人生路不熟,但對知識的渴望最終戰勝了顧慮。「我有朋友也去,我真的非常想去。」她眼中閃爍著當年的熱情。
走過了很多路,香港最終成為她接觸中國文化的重要一站。這個國際化都市的開放氛圍,讓她很快適應,但最初的文化衝擊依然強烈。「香港人潮洶湧,剛來時我完全迷失了,到處都是人。」她生動地描述著初到香港的感受。與家鄉奧地利寧靜的小鎮生活相比,香港的繁華與快節奏確實是個巨大轉變。
然而,正是香港的這種多元與活力,為她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發展機會。「在這裏,創業的門檻比奧地利低得多。」她與一香港人結婚,丈夫姓歐。兩夫婦在香港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這在她看來是在奧地利難以實現的。「香港的商業環境更自由,這給了我們更多可能性。」
踏入佛門:從太極到佛法的奇妙轉折
米宛昕接觸佛教的過程充滿了偶然與必然。這個轉折點始於一個健康問題:「因為一些健康原因,我開始練習太極。」她娓娓道來。在太極班裏,她遇到了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他不僅教授太極招式,還講授哲學,其中包括佛學經典。
「那位老師講授《金剛經》和《心經》,我當下就被深深觸動了。」米宛昕的眼睛亮了起來,「我當時心想:這就是我要的!」這種頓悟般的感受讓她開始主動尋找更多佛學資源。可惜的是,這位啟蒙老師後來移居泰國,她的佛學探索一度中斷。
命運的巧妙安排讓她的修行之路得以延續。透過丈夫的姊姊──一位長期參與志蓮淨苑活動的佛教徒,米宛昕開始接觸到這個佛教團體。「我開始在志蓮淨苑做義工,這對我來說很自然。」她解釋道:「在奧地利,義工文化很普遍,我母親就在公立圖書館做志願者。」
在志蓮淨苑,米宛昕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她不僅參與日常的義工服務,還積極參加各種佛學課程。「白天在工坊幫忙,晚上就去上課。」她回憶道,「我本來就喜歡學習,這樣的安排正合我意。」就這樣,她全身心的投入了學佛。
2006年南蓮園池開放後,米宛昕迎來新的學習體驗。「有人告訴我園區在招募英文導賞員,但要先接受培訓。」結果,她成為首批英文導賞員之一,這個身份讓她有機會將佛學智慧與園林藝術結合起來,傳達給更多國際訪客。
佛法實踐:改變思維帶來的生命轉化
走進佛法,米宛昕特別推崇「四聖諦」的義理。「四聖諦中,我十分重視滅諦。」她認真地解釋道:「它告訴我們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關鍵在於找到方法。」這種覺悟為她的生活帶來了實質性改變,特別是在人際關係方面。
與母親的關係轉變是最明顯的例子。回想過去,母女倆經常陷入無休止的爭吵。「我們總是針鋒相對,誰也不讓誰。」米宛昕坦言。
學佛後,不論身在何處,她嘗試用全新的方式與母親溝通:「我告訴她:『你說吧,我會靜靜聽。我不會打斷你。』」這個簡單的改變產生了驚人效果。
「一開始她只是抱怨,說些瑣碎的事情。」米宛昕微笑著回憶:「後來她說:『我說完了,都是些廢話。』我回答:『沒關係,你想說多久都行。』」這種無條件的傾聽打破了多年的溝通障礙。「十多年來,我們再也沒有爭吵過。」更令人欣慰的是,她還幫助母親改善了與祖母的關係,打破了一個持續多年的家庭惡性循環。
與丈夫的相處模式也因佛法而改變。一次爭執後,米宛昕平靜地說:「每個人都值得快樂。你的快樂也是我的快樂。如果你不快樂,我也不會快樂。我們可以好好談談。」這番話讓丈夫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他說:『不,是我錯了,我太愚蠢了。』」她回憶道,「從那以後,我們的關係完全不同了。」
米宛昕將這些改變歸功於佛法的「正念」修行。「關鍵在於給予對方空間,真正彼此理解。」她強調:「不是要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這種智慧的應用,讓她的家庭關係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自我覺察:直面無明的勇氣
修行不僅改變了米宛昕的人際關係,更讓她開始了深刻的自我探索。在南蓮園池的一次經歷成為她修行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我觀察園裏的鳥兒,看它們先喝水,然後洗澡。」她描述著那個關鍵時刻:「我突然想:牠們怎麼知道要先喝水再洗澡?怎麼知道洗澡後水會變髒?」這個看似簡單的疑問引發了深層的覺醒。「我意識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運作原理一無所知。」
這個頓悟帶來的震撼超乎想像。「我的雙腿發抖,必須馬上坐下來。」她回憶當時的感受:「那種對無知的直面讓我不知所措。」然而,正是這種對「無明」(她也用上了這詞) 的清醒認識,成為她修行路上重要的突破點。
「我學會寬恕自己的無知,接受自己的局限。」米宛昕說。這種自我接納不是消極的認命,而是修行的新起點。「知道自己無知,才有動力去學習和成長。」
她在香港大嶼山觀音寺跟隨融靈大和尚皈依三寶的經歷也深具意義。「大和尚特別問我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她回憶道:「他說:『不要忘記你的根源。』」這句話成為她修行的重要指引。
「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都深受成長環境影響。」米宛昕解釋:「修行不是要否定過去,而是理解它、超越它。」這種對「根源」的尊重與反思,讓她的修行更加紮實、更具個人意義。
義工修行:在服務中成長
米宛昕長期在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擔任義工,這段經歷成為她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做義工讓我感到快樂。」她坦言:「同時需要經常反省自己的動機。」
她回憶起初到香港時的文化適應過程。「在奧地利,我們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突然來到香港,感覺失去了安全網。」這種差異讓她更加重視自力更生,也更能體會互助的重要性。
「義工工作並非總是順利。」米宛昕坦誠地說:「有時你的付出不被需要,甚至會被拒絕。」這些挑戰反而成為修行的契機。「我會問自己:做義工是為了炫耀嗎?是為了自我滿足嗎?」這種持續的自我審視讓她的動機越來越純粹。
在擔任南蓮園池導賞員的過程中,米宛昕特別享受與孩子們的互動。「城市裏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她說:「看到他們興奮地觸摸石頭、觀察植物,那種純真的喜悅特別珍貴。」這些經歷讓她更深刻地理解到佛教「慈悲」的真諦。
「佛教修行有兩面──慈悲與智慧。」米宛昕總結道:「南蓮園池的設計就完美體現了這一點。」她說,園林依照佛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理念規劃,讓訪客透過多重感官體驗佛法。「從視覺的紫薇山,到聽覺的蓮池水聲,再到香海軒附近的花香,到可以觸摸的石館,這是一個完整的覺知訓練。」

信仰抉擇:從天主教到佛教的心路歷程
米宛昕來自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奧地利約80%人口信仰羅馬天主教。」她介紹道:「我十六歲時甚至想過要當修女。」這個少年時期的願望被母親理智地勸阻了。她引述母親的看法,提到有些情況下,某人在教會中的地位,得取決於家庭能為教會貢獻多少財富。米宛昕回憶道,這說法她開始反思宗教組織的運作方式。
「我逐漸意識到,信仰是個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與宗教組織是兩回事。」她說。這種覺悟讓她最終選擇了學佛這條道路。「佛學中,沒有至高無上的神,這對我很有吸引力。」
米宛昕談到她對佛教的一些體會。「我感興趣的是它對心智的訓練,還有那些能夠開闊思維的教導。」這種理性的態度貫穿她的整個修行歷程。「佛教提供的是八正道,是具體的實踐方法。」米宛昕繼續解釋:「它不只是在說『世界是苦的』,更告訴我們『有方法可以離苦』。」這種積極的問題解決取向,正是吸引她的關鍵。
持續一生的心靈之旅
回顧三十年的修行歷程,米宛昕的感悟深刻而平實:「修行不是要成為完美的人,而是不斷覺察自己的思維與行為。」這句話凝結了她半生的修行智慧。
對於有志於修行的人,她的建議格外實用:「從傾聽開始。真正地傾聽他人,傾聽自己。」這種看似簡單的實踐,卻能帶來驚人的轉變。「當你開始傾聽,很多衝突自然就化解了。」
米宛昕特別強調修行的日常性。「佛法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生活的點滴中。」她說:「無論是與家人相處,還是做義工服務,都是修行的契機。」
對於自己的修行前景,米宛昕保持著開放態度:「我還有很多要學習,很多無明要破除。」這種謙卑而積極的態度,或許正是她修行路上最寶貴的品質。
「真正的改變,始於我們願意直面自己的內心。」米宛昕這句話,不僅是她個人修行的總結,也是對所有尋求心靈成長者的誠摯贈言。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她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來自何方,無論身處何地,心靈的覺醒永遠是可能的,而這條路的起點,就在當下,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