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禪修要熟能生巧,但切忌慣性重複

最近不少港人移民外地,他們面對新的環境,相信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其中之一是當地的語言,就算大家看得明或說得到,大多數人仍難脫外地人的口音。這從中國內地移居來香港多年的新移民身上,可找到極多的例證。

筆者當年學習法文,老師曾稱讚一位同學發音準確,細問之下,知道她小時候學過俄文。原來此種語言包含較廣闊音域,有助將來學習其他外語。身體十分奇妙,我們幼童時甚麼音都能發出,後來發聲器官會因應所學習的母語而自動微調,一來避免走音,二來不需要每次費時調校。這是一種方便,但也往往成為以後我們學習其他外語的限制:有些新學的音總不易掌握到,結果造成很多人極想擺脫卻又無可奈何的鄉音。

事實上,慣性在人的生活出現得比想像中頻密。很多人都覺得人生單調、刻板,每天出門返工,放工後回家,就一天又一天地過去了。Google地圖每月可寄出時間軸,讓用戶知道自己曾到過的地方。倪匡在其短篇小說〈規律〉中說過一個有關的悲傷故事。外國間諜意圖挖角現代科學界權威康納士博士,若失敗則將他殺死。他們間諜組織有一個高明的心理學家,採用了一種攻心方案,拍攝三年博士的上、下班活動,將其軌跡跟博士研究的昆蟲土蜂之活動畫成曲線圖給他看,結果博士受不了刺激而自殺。因為他一直以為自己是人類菁英,但忽然之間發現自己和低等昆蟲沒有甚麼分別,多年來都是沿著同一條路線重複又刻板地生活,於是厭世自殺,該心理學家就是準確看穿了這種人的性格弱點。很多朋友不時抱怨生活平淡,但另一方面,他們也不願面對波瀾起伏的日子。

根據觀察所得,大部分人有意或無意地常以慣性作業,對人對事亦是如是,最多見的例子是給人或事貼標籤或派帽子,然後作機械式反應,而在禪修,也見老參此類的陋習。

繼程法師再三強調[1]禪修要「熟能生巧」,但切忌「慣性重覆」。他告誡大家學禪久了,也不要掉以輕心,每次參加禪七,甚至每次坐禪,都提醒自己這一次永不會和之前的一樣,對環境、旁人及自己的狀態需細心覺察及處理。

坐禪坐得久,在不同情况,知道可用哪些適當的方法去應對,這才算是「熟能生巧」;如果倚著已坐禪多年,每次上座,就跳過種種預備步驟,或不理會姿勢及身體狀况,盲目或麻木地採用一貫的做法,不會隨機調整,那就是「慣性重覆」。雖然世間事物永遠不會一模一樣,但是,若然察覺力不強,便會誤以為過去延至現在,還繼續帶到未來。

繼程法師在書中提點:「我們的方法應該在放鬆到這個剎那出現的時候,留在這個剎那用,用了以後,又放鬆,又在這一邊用,所以每一個過程都是在它現出來的時候才用它,才把那個方法用上去。我們用方法就是練習用這方法來訓練,過程裏因為方法用久了、用多了,常常練習它也熟悉了。熟悉方法並不是一種習慣,就只是對這一個方法熟悉了。所以每次那個因緣顯現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把方法用上去,然後用得比較善巧。」[2]

無論坐禪或日常生活,唯有相信萬事因緣不停地轉變,時刻留心,並適當地回應,才真正活在當下,可體證生命的多采多姿,並擴展潛能的無盡空間,而心才算是活的!

延伸閱讀

禪修常見的問題之一:坐禪時間的長短重要嗎?

[1] 繼程法師:《話頭禪指要》(法鼓文化), 頁146-162。

[2] 同書,頁159-160。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