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香港佛教聯合會電台節目《「心」深漫遊》第四集──無量的心

香港佛教聯合會

(續上期)

藉香港佛教聯合會75週年誌慶,佛聯會早前參與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計劃」,製作及特別呈獻十三集的電台節目《「心」深漫遊》,深入淺出介紹佛理,進行「心」靈「深」度探索,重拾覺醒和善念初心。節目經香港電台普通話台AM621及網上播出。

四無量心即是慈、悲、喜、捨,能助我們放下我見我執,布施是實踐四無量心的方法,同時是六波羅蜜(六種菩薩修行的法門)之首,《「心」深漫遊》第四集以「無量的心」為主題,邀得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香港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及東蓮覺苑行政總監吳志軒居士為聽眾分享達致四無量心的好方法。

培養慈悲 歡喜自在

僧徹法師解釋,佛教的宗旨 是「度一切苦厄」,目的是轉苦為樂。許多人遇上無常(有變數)的 事情時,會感到心煩,加上「心」 培養不足,便不能以歡喜心對待無 常的事情。我們透過佛法,學習歡喜心去增上我們的心,安住了心以面對無常,就能合理地逐一處理和解決每件事情。佛教中的「四無量心」教導我們如何將心開展得比一般人,乃至與佛陀、菩薩一樣慈悲。當我們學習了慈悲,同時帶着歡喜,我們就會願意捨離、放下一些事物。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必須要合情合理,以及符合因果的法則,這是修習「四無量心」的起步點。如何修習慈悲心?首先要符合因果的法則,善行得善果,惡因有惡果。我們要反思被對待的人是否遭到合理的幫助,你的慈悲行為是否能做到「度苦厄」、轉苦為樂。當符合上述條件後,人就可以漸漸培養慈悲。心安住了即是歡喜,不因環境差而逃避或抗拒它,繼而慢慢化解眼前的危機。最後,還要有「捨離」的心,捨離意思是「提得起」,以佛教的承擔捨離一切惡事,歡喜地對待和幫助別人,學習放下,達致自在。

布施實踐四無量心

如何由布施實踐四無量心?吳居士闡釋,「無量」意思不計較,是「離相」(不執着)。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不論哪一種布施,布施的心態才是最重要。三種布施的分別,財布施是物質上,分「內財」和「外財」。「外財」是指錢財,「內財」是指人的精神、生命,例如有些人可以捐贈器官給有需要的人。「法布施」指以佛法去布施,吳居士舉例,僧徹法師為人講經,與他人結緣,是為「法布施」。佛教強調方便善巧,「法布施」中的「法」不限於佛法,還包括專業技能、知識,譬如主持人倪先生運用專業的廣播及主持的經驗,帶領嘉賓講佛理、錄製節目,也是屬於「法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比「財布施」力量更大。「無畏布施」是指當人智慧不足時,就會導致身心有恐懼。若有人能以智慧與慈悲去撫平、紓緩身心有恐懼的人的不安,解除其恐懼與困苦,在佛法而言是很大的布施。

以善結緣 體現大同世界

僧徹法師分享他體現四無量心的經驗,東蓮覺苑曾於不同的地點舉辦不同形式的弘法活動,除了講經,還有唱誦、音樂欣賞等活動,也曾與劇團合作,舉辦佛教唱誦共賞。僧徹法師對受眾者來者不拒,曾經在講座或唱誦期間,遇到觀眾大叫或欲上台,法師都發揮「四無量心」,不拒絕任何人,仍然專注地完成該活動,營造歡喜的氣氛。

吳居士補充,東蓮覺苑近年開設「佛教心靈關顧課程」, 目的是讓人關顧自己及別人的心靈。當我們遇到自己與別人的想法不同的時候,煩惱、衝突、憎怨因而產生,所以我們必先加深認識自己、別人的心以及世界。吳居士盼藉此課程令人在家庭和工作上更順利、開心。

不少參加道場活動的信眾與法師建立了友誼,佛教稱為「結緣」。佛教要我們學習共融心, 有誠信地與不同族類、年齡的人交往,為結善緣、增長善心而交往,而非為了利益關係。佛教教導我們發「四無量心」,當每個地方及人群中都有「四無量心」時,就稱為「大同世界」,佛教稱為「人間淨土」,沒有紛爭、不分你我,每個人都慈悲,以歡喜心布施。

法師分享實踐「無畏布施」 的方法,「無畏布施」是精神上的布施,人以善心、清淨心去幫助他人,然後尊重每個人、團體及社會。每人都有其見解,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見解。若破壞他人的見解,人與人之間便難以共融。

迥向放下我執 心更廣大

有聽眾發問,迥向是怎樣做才如法?法師解釋,迥向是修學的總結,《華嚴經》普賢菩薩的行願品有十個行願過程:

1. 禮敬諸佛

2. 稱讚如來

3. 廣修供養

4. 懺悔業障

5. 隨喜功德,對每件事感歡喜、如意

6. 請轉法輪,修學佛法

7. 請佛住世

8. 常隨佛學

9. 恆順眾生,透過學習佛法因果,以分辨甚麼事可做可不做,止惡行善

10. 普皆迥向。迥向是做一個總結,分享予認識及不認識的人,培養心更廣大。當面對事情或有冤仇的人時,我們可應用佛法,放下我見我執,逐漸轉苦為樂。

另有聽眾發問,如何面對被上司言語欺凌,而管理層又不太理會的情況?如何心安?吳居士認為,遭受對方的惡言惡行,可能是由於過去結下的惡緣所造成,我們不要加重惡緣;另一方面廣結善緣及種善因,好的因緣 (如好上司、工作環境)自會逐 漸出現,煩惱自可解決。

佛教常說「身口意三業清淨」,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 心存好念。下一集《「心」深 漫遊》節目主題是「好心‧好事」,主講嘉賓有常霖法師、倪偲瀚居士,帶領大家從善念出發,認識何謂自利、利他,以及如何運用智慧幫助身邊的人及有情眾生。

(待續)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34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