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是嗎?

圖:網上圖片

願不虛,行不孤;願行具足,方可得生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有一名句,內容涉及淨土法門的「信、願、行」,深入人心,影響深遠,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從字面上去解讀,即是:就得生淨土而言,全部在於行者有沒有信和願;持名是行,全由行者的工夫深淺,決定其往生的品位。

明朝蕅益大師一直主張淨土法門,以「信願持名」為宗,但依唐朝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卻以「專稱佛名」為宗,兩位大師的說法是否有出入?應該如何理解呢?就第一句而言,假若求生淨土者有信有願,當然可以往生;若沒有信願,修得多好,功夫再深,也不可以往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亦强調「願行相扶」,言:「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顯然,兩位大師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為根本,在同一基礎上,談願生心,說念佛行,願行具足,方可得生。

兩位大師的論說,目的是要引導所有聖道門的修行者,或所有對淨土法門未曾產生信願的凡夫人,強調信願的重要性。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亦言:「以信方便」,特別是釋尊向聖道之機眾,在《大經》說三輩文,又在《觀經》説九品文,皆勸他們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若人已決定深信,靠上了彌陀的本願名號功德力,就不用常常掛在咀邊說信受彌陀救度等,或常糾結在信、願等觀念,質疑自己信不深、願不切等,因為信受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是一信永信,願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一願永願,所以,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司光明名號,也是一念永念。

明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與唐善導大師卻說「專稱佛名」

明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顯然是一種方便,不是真實,是為了引導他宗注重斷惑證真、開悟見性的修行人,歸入念佛一行。他們雖然願意往生,可是在觀念上仍然認為定善觀行,或散善三福,比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高超,所以大師強調「信願」對念佛往生的重要性。

唐善導大師卻說「專稱佛名」,捨方便而直說真實,如釋尊在《阿彌陀經》唯説念佛一行,即「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大師釋為「教念彌陀專復專」,一心是專,不雜亂也是專。念佛人若心有信,行必專;只是心有疑,疑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力的往生人,才會雜修雜行。

接下來討論第二句是「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若然不承接第一句的文義來解釋,很容易令人產生錯覺,生起疑問,以為「念佛往生」與「諸行往生」一樣,講求行者個人的修持工夫,往生後有品位高下之分別,那豈不是與彌陀願力的平等、無條件救度之法門有相違背!?

如何解讀蕅益大師說「持名之深淺」?

其實,蕅益大師說「持名之深淺」,可以有兩種解讀,一者,依第一句「信願」來解:信得深者,持名就深;信得淺者,持名就淺,情况猶如《無量壽經》的「明信佛智」(化生)和「疑惑佛智」(胎生)之間。二者,若依「行持」來解,所謂「事一心,理一心」修持功夫的深淺。

兩種解讀,見仁見智。但若往下看《彌陀要解》,我們不難窺視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的真實釋義,云:「信願持名,頓超九界,直入佛地」。前面偈言雖說「品位高下」,但此釋義是「頓超九界,直入佛地」,可知,這才是蕅益大師所要表達的「信願持名」之真實意思。

蕅益大師知道有些人認為定善觀行,或散善三福的功德比念佛更大,他們還要求生上品。有見及此,大師則說:若人要蓮生上品,不一定修觀想、修淨業;所謂「全由持名之深淺」,即稱念名號不一定往生下品,也可往生上品,甚至超越品位,直入佛地,視乎念佛人的信願有多深。

蕅益大師完全站在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以其本願力及果覺名號救度九界凡聖的高妙報法而說,與善導大師所說的「十地願行自然彰」、「凡夫入報」等,同出一轍!蕅益大師往下的一番話,更令人咋舌,當頭棒喝,説得到位,非常究竟,十分徹底,云:

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一聲阿彌陀佛,乃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第一句話鏗鏘有力,釋迦牟尼佛得成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原來就是得了這一聲「阿彌陀佛」。如今,阿彌陀佛以此果覺名號,全體 (即百分之百) 授予濁惡眾生 (即我等娑婆凡夫),乃十方諸佛所行的境界;唯有佛與佛之間,才能究盡;絕非九界眾生在因地修行,憑自力所能信、能解的。

九界,就是除了佛法界之外,六凡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和菩薩法界,包括三賢十地等菩薩摩訶薩;如果靠他們自己的智慧力,都不能相信,都不能理解,何况我等「行人」,是徹頭徹尾的罪惡生死凡夫!?

最後一句 – 「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更精彩。「全」是全部。當然,如果行人是全信佛智,即信得深;專稱彌陀佛名,即全仗名號功德;全靠佛力,不憑自力,那麼,此人能夠全部攝取彌陀功德,成為自己功德,而其持名的善根、福德,與佛無異,「勿自局分」故。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