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不隨境轉,入法流水——衍空法師開示「念佛遍滿」

念佛不單念「阿彌陀佛」,念十方佛都可以,如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彌勒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全都是佛教徒時常念的「念佛」。然而,怎樣才算是念佛?如何才能念得好?關鍵在於一心不亂,從而達至禪定的狀態。那甚麼是「一心不亂」,如何才能做到一心不亂?

甚麼叫「禪定」?

很多人以為「定」就是「停」,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清淨道論》有云﹕「以等持之義為定」,簡而言之,平等與持續就稱為「定」。所謂「等持」,就是「對一所緣,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與安置其心與心所﹔是故以那法的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亂不雜亂的住於一所緣中」。

何謂「對一所緣」?大意是指,將心所思想的對象。比方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所緣」﹔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是我們的「所緣」。假如念「阿彌陀佛」時又念「觀音菩薩」,那就會變得雜亂,不能「對一所緣」,就無法入定。

「心與心所」又是甚麼?

「心」與「心所」的關係,好比樹林與樹。我們的心是由很多心所組成的,就像樹林是由很多棵樹木組織而成的。「樹林」本身只是一個形容詞,用來統稱一個「樹群」,當我們走進樹林,看到的其實都只是樹木,我們是無法看到樹林的。同樣地,我們的「心」就好像樹林,而我們的「心所」就好像樹一樣。

心所是心的組件,當中有「善心所」,也有「惡心所」。舉例說,當我們想起觀音菩薩,我們「作意」用心想起觀音菩薩,在腦海中「觸」及到觀音菩薩,感「受」菩薩的慈悲,「想」著觀音菩薩,自然會生起清淨心、歡喜心、虔敬心﹔當我們想起一千元紙幣,再由我們的作意、觸、受、想、思。如果我們想著這張一千元,並進一步希望自己能得到它,這就就會生起貪心。如此種種都是我們的心所,當我們作意去專注的時候,心所就會自動浮現出來,就好像我們去種植樹木,便會產生樹林。

要做到「等持」,就得「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亂不雜亂的住於一所緣中」。簡而言之,要將我們的心、心所集中於一種事物。譬如當我們想起觀音菩薩時,就不要想一千元紙幣;在想觀音菩薩時,就是作意、觸、受、想、思等,完全集中在觀音菩薩,就稱為「禪定」。也就是說,如能把我們的心和心所完全聚焦於同一事物,那就叫「禪定」。

所以,「定」並不是「停」,而是當心和心所完全集中於一個目標而產生共鳴的運作,達到「心一境性」的狀態,才叫「入定」。

比方說,當我們聽到別人漫罵、取笑,一下子就會無明火起,心和心所都被情緒壟斷,這也是「心一境性」,不過是惡的「心一境性」,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痛苦,因為在這狀態下,我們會失去正見和反思能力,繼而做出一些日後會令自己後悔的事。相反,如果我們的心能安住於一個善心所,譬如說是慈悲、觀音菩薩。當我們生起善心所時,我們的正見和反思能力就會很強,這就不會魯莽行事。這也是我們強調禪定的其中一個原因。

如何才能做到「念佛遍滿」?

念佛是有層次、有方法的,必須明白當中的次第,按部就班,才能做到「念佛遍滿」。

《阿含經》曾記載佛陀教人如何念佛,而說到「禪定」,說得最準確、層次最清楚的,莫過於《阿含經》。

根據《雜阿含經》第931經的說法,「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意思是一個出家人若想進入涅槃卻又未能做到,那就要修六念,以達至涅槃境界。所謂「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在念佛就是六念中的第一項。

何謂「念佛」?

  1. 1. 念如來事業:想想佛陀做過甚麼,有甚麼功德。思想佛陀的功德有甚麼好處呢?這樣才能跟佛陀產生共鳴。惟有了解佛陀的事業,才能真真正正感受到佛陀與我們的關係,以及了解佛陀的殊勝功德。
  2. 2. 不起貪瞋痴:念如來事業,理應不會起貪心和瞋恨心。佛陀這樣慈悲,這樣偉大,當我們念及其功德,自然不會生起貪瞋痴。
  3. 3. 得正法:貪瞋痴不起,便能獲得正法——內心自然正直,繼而全情投入地去探求佛法的意義,最終「得如來正法」。
  4. 4. 身心輕安:得到如來正法後,就會嚮往佛法、嚮往成佛,或者因佛法而生起一種隨喜心。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佛陀的成就和功德,自己都會感到開心。當心生喜悅,身體的躁動、緊張都會全部消失,整個人就完全放鬆。
  5. 5. 得禪定:當身體放鬆,生起喜悅,內心就會變得穩定。這一種「定」,並不是「停」,而是「定於佛陀的功德,具於佛陀的境界」。
  6. 6. 不隨境轉,入法流水:當心生起喜悅,能完全投入,所以不會隨外境轉變,而是跟佛陀和佛法打成一片,在這種狀態下,就會很容易證得涅槃。

何謂「遍滿」?

「遍」即周邊外圍,「滿」指內裏中間,而「遍滿」就是「遍入一切」,裏裏外外都充滿某種東西,如滿心歡喜,也是「遍滿」。

「遍滿」有很多層次,包括義理遍滿,念佛遍滿、輕安遍滿、遍滿世間。所謂義理遍滿,意思是在念佛時,明白佛陀與佛法的義理﹔而念佛遍滿,就是念佛時,佛號遍滿整個心。當我們做到「念佛遍滿」,自會感到「輕安遍滿」,繼而心就能夠遍滿十方法界,都是佛號。

念佛的方法

  • 憶念思維佛陀的事業
  • 讀念、唱念
  • 心念
  • 觀想佛相

這些方法既可單獨運用,也可隨著自己的根器和習慣善巧地配搭運用,以達至「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亂、不雜亂的住於一所緣中」的境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大可借助「尋與伺」這兩種禪修工具。

「尋」,即刻意地引導心去專注於所緣,令所緣明顯、清晰和穩定。譬如稱念「觀音菩薩」,就要念到觀念菩薩能夠很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心中。當所緣能夠明顯、清晰和穩定地呈現於心,就可轉換到「伺」的階段,讓心保持境界的穩定和持續,從而慢慢投入所緣,乃至專注一境。

念佛對現世的心靈健康以至求生極樂世界都有幫助,但必須念得其法,例如在憶念佛陀的事業時,必須生起信心,假若念佛時全無感覺,心所未能一致,就無法一心不亂。即使念了九百多萬句「阿彌陀佛」,要是邊念邊想著吃飯、炒股票,也是白念。

如果想念佛念得好,不妨跟從以上方法和步驟去做,更希望大家能夠因念佛的功德,福慧增長。

註:本文根據衍空法師開示的「念佛遍滿」整理而成。講座活動「心靈驛站 • 淨土緣 2021」由淨薈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辦。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