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了知萬法唯心造,修身口意以圓滿生命   

圖:Pixabay

在鏡子前,會想起甚麼?鏡內的世界,隨著不同光線反映出各式各樣的色相。

我們也是因應不同心境,生起不同的感覺及見解。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些感覺及見解?

光影和生活都會隨著時日和外境而轉變。生活或順或逆,都是因各種原因而呈現。人生際遇,不過如是轉移。

時刻忙碌著的我們,碰上了不同際遇,會怎麼處理?

我們可從三個層面來視察自己對不同境遇(例如人、地、事物)所作出的反應:

一、情緒層面:我們怎樣以心理反應來處理境遇?

二、生活觀念層面:我們以甚麼觀念及方法來處理境遇?是人云亦云的觀念,還是其他?

三、宗教精神層面:例如以平等心來看待及處理不同境遇。

第一種及二種都是我們常用的看待方法。第三種則以宗教精神為指導。例如以佛法的教導和面向來認知、面對、轉化所遇到的事相。

如何能夠以平等心來看待世事?要知自己的心態、意識及觀念都未到圓融,方能打開自己思路,進入平等心的修習過程。

《華嚴經》對此有一精銳的勸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理解:從觀察大自然的轉變規律,認知到世間的形相都是處於變幻過程。從理解大自然的規律而善思善知三世因果律,從而懂得處理自己的身心,培養圓融的生命。

我們會因為種種事相而引起喜怒哀樂愛惡慾的心理反應及行為,這是人的常態。佛教的勸勉是反思自己的身口意。如能了知一切唯心造,便知最重要是善化自心。

觀察世相及自己的反應、體驗自己的思維及情緒變化、認知自心的起伏,都是悟道的歷程。探知自己的優劣、明知自己未如理思惟,也有助於悟道。

再談談「萬法唯心造」。為甚麼說唯心造?從身口意三業起造,我們知道那是招感苦樂及果報的主因,同時也是達致生命圓滿的業因。

身口意三者都是修行的地方。如何修身?從生活層面來說,可通過健康的飲食和良好的生活作息時間。如何修口?練習慎思、多說好話,少談妄言是非。如何修意?例如善擇大眾資訊、常思念「慈悲喜捨」的功德、培植「眾生平等」的觀念等。

一切修習的本意都朝向兩個命題 ─ 做好自己,善化他人。共勉之!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