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教基本精神之十大原則

佛教基本精神之十大原則 :

1. 自主原則;   2. 公平原則;   3. 上進平等原則;   4. 承擔精神;5. 生命的連貫性;   6. 生命形態的可變性;   7. 創造原則;8. 理智原則;   9. 生命之光明性;   10. 包容精神


 1. 自主原則

佛教的第一個基本精神是自主原則,

強調人的主體性,即人能自主,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

此一點不同於基督教之說生命掌握在上帝手中,

也不同於宿命論之說人的一切由前世決定。

佛家所謂的「六道」或「六趣」就顯示這種精神。

「道」解道路;「趣」解傾向、趨向,

意思是指人自己選擇所要走的路,

自決邁向天趣、阿修羅趣、人趣、畜生趣、餓鬼趣、或是地獄趣。

走善路者趨向善趣的界域,走惡路者則趨向惡趣的界域,

其中行善行惡,全在自己。

 2. 公平原則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顯示了佛家的另一精神:公平原則。

此也說明人的行為和果報,因果具必然性和價值的一致性。

佛教中時常引用的四句︰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很明確地表達自作自受的公平精神。

 3. 上進平等原則

佛家並不希望眾生一直停留在一個固定的生命境界。

《華嚴經》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指出人的生命境界無論是落在欲界、色界或是無色界,

全由自己的心開出,更重要的信息是要求人努力上進,

保證人人上進機會平等。

佛教認為人人可以從一個完全由欲望所主宰的境界(欲界),

提升到一個不再受欲望主宰,但仍保留身軀的境界(色界),

乃至到達一個純精神的世界,獲得六道中最高的自由(無色界)。

佛家將生命境界劃分成三層,有價值上的高低之別。

這種分類,是人生的慧見,此與科學的分類不同,

後者只有類別上的差異,但無價值高低之分。

 4. 承擔精神

佛家對人生之苦,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指出人生之所以痛苦,原因是人不願意自我承擔責任,

卻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或社會。

佛教要求人自己要完全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人需要全部承擔。

人除了承擔自己的責任(此即是問責制),

佛菩薩的精神更為眾生承受苦楚,

踐行一種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承擔精神。

5. 生命的連貫性

佛家認為生命的存在有連貫性:生命活在前世、現世及來世。

人死後並非一無所有,只不過是存在的形態不同,

這使人有豁達的胸襟,不做一個眼光如豆,凡事只看眼前的人。

這也使人知道自己無法擺脫自己的業報,

唯有坦然面對,全面接受。

6. 生命形態的可變性

生命存在的形態,可根據一己之善惡行而有所改變。

行善者可以提升而轉化成人、天或阿修羅界之眾生(三善道),

行惡者可以下墮而轉化成地獄、餓鬼或畜生界之眾生(三惡道)。

生命形態可升可降:由六凡(即六道眾生)提升至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

生命形態並沒有定性,並非不變,因此生命變得永遠有希望。

7. 創造原則

佛家的「無常觀」隱藏的訊息是:

人存在之後,可自行創造自己的特質。

人本具創造性,而物性正好相反,物體是本質先於存在。

例如冷氣機的發明,是因為人希望製造出一部能降低氣溫的機器,

於是發明冷氣機的。能發冷氣是冷氣機存在前之本質。

人在存在之後則自行決定自己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工程師、律師等,以及做好人或者壞人,然後自我去創造命運。

 8. 理智原則

佛教的真正精神不在於功利式的交易:

以祭祀的物品、唸經拜佛換取個人的福報。

這種做法是最較低層次的境界。

真正的佛教智慧教人如何度過人生旅途上無數艱難的挑戰,

坦然面對、承擔,之後仍然屹立不倒。

一個真正開悟的佛教徒,能發揮最高度的理智精神,

悲而不傷,樂而不亂,歡而不狂。

最圓融的佛法強調依法不依人,

法即真理,以法為本,充份發揮理智的精神。

 9. 生命之光明性

佛家說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佛性是指人本有光明的性質,保障人人都能上進。

每個人都是未來的佛,至於眾生願不願意走成佛之路,

全靠自己去實踐。

肯定人人皆有自我上進之光明性,

此乃人類永恆的希望與及內在的必然根據。

10. 包容精神

佛家對於人的生命境界有絕對的標準﹔

以佛的境界為最高、最圓融。

但佛家並不掛斥不同境界的眾生。

《華嚴經》中講「十地品」,此乃將生命境界劃分成十個階段,

祈望眾生一層一層上升。

《法華經》說「會三歸一」,接引屬小乘的聲聞乘人,

緣覺乘人和大乘的菩薩乘人,最終都去到最圓融的佛乘的境界,

顯示出佛教開放的胸襟及和的精神。

現代社會不是一個唯我獨尊或死守門戶之見的時代,

而是一個互相交流的世紀。

現代的佛教徒應該本著佛家這種包容精神,

以開放的心靈與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儒家、道家等交流,

為開創佛教的另一高峰做好準備。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