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經選讀──《四十二章經》(六)

(第三十五章):「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

本章與第三十二章及三十四章,都是關於精勤修習,才可出離生死。本章也鼓勵忍辱,修行忍辱後,才能引發精進。

忍辱波羅蜜是修菩薩行的方法之一; 包括三種忍辱: 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1]無論被他人加諸苦惱,貧、病、寒、熱、順逆環境,深義義理中,學道之人仍能安然耐心修習。修行雖然辛苦,但相對生老病死、六道輪迴之苦,還是值得的。

宋真宗皇帝曾註釋此經,雖然貴為天子,也認同唯有不憚眾苦,修行學道至證果,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2]

(第三十六章):「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

本章指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八難」,即八種障礙與困難。佛陀提示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把握修行的因緣。「中國」指國土中央,物資豐富、人文薈萃,有文明、有佛法的地方。「值佛世」指能親見世尊,或是生活在有佛法,能接觸到佛法的地方。《增壹阿含經》中,也有提及關於「八難」的經文。[3]

(第三十七章):「佛言:『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佛陀為弟子開示,欲脫離生死,首先須要明白生命的無常。生命只在呼吸之間,呼吸不來,命根即斷,已成後世。提示我們應當珍惜光陰,廣修福慧。 「人命在幾間?」的主要的徵結,不是執着壽命的長短,而是不取不捨,隨緣自在的中道心態,才是得道的關鍵。

(第三十八章):「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 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佛對弟子的教誨,不會因任何分隔而遠離。無論佛陀與弟子相隔多遠,或佛陀入滅後,弟子若能以戒為師,心近則近,猶如老師在旁。本章也指出實踐之重要,佛法著重「信解行證」,知而不行,何來修證?

(第三十九章):「佛言:『人為道,猶若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

本章以「蜜」比喻佛經。無論在中間或旁邊來吃蜜糖,都是甜的。修行學道之人,信受奉行佛經的教誨,不應妄生輕重之分別心。若能跟隨個人的根器,專注修習適合自己的法門,都能得到法益。如《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第四十章):「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 一一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本章與第三十五章,都是說精進。如《中阿含經》所說,若欲念不斷除捨離,則生恚念; 若害念不斷除捨離,則生煩惱、憂慼。[4]精勤修習,終可逐漸去除愛欲及惡念。

(第四十一章):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欲,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本章在江北刻經處譯本中,分拆為第四十章及第四十一章兩章。佛陀以陷入淤泥的牛,比喻情欲的牽累,告誡比丘情欲的害處。情欲令累劫的業力纏身,愈陷愈深,纏縛更甚於淤泥,猶如揹負無形的重物。只有把心念常常繫在佛法上,時時刻刻直心念道,才可出離輪迴之苦。

(第四十二章):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疊毛素之好如弊帛。』」

本章指出世事如幻,破除世間人一般所嚮往、追求的高官爵祿、財富、錦衣華服等。世間的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的虛妄假相,一旦緣滅即歸於無。

(完)


[1] 《解深密經》,卷四,p0705c09、p0705c17-c18,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76_004.htm

[2] 宋真宗皇帝,《註四十二章經》,大正藏 ,第 39 冊, No.1794 ,第1卷,0522a05,
http://tripitaka.cbeta.org/en/T39n1794_001

[3]《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大正,第二冊, No. 125, p0747a07-b07,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25_036.htm

[4]《中阿含經》,卷第二,<七法品漏盡經第十>,大正,第一冊, No. 26,p0432c14-c15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