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初學者怎樣分辨正法和外道?參加法會也等同學習佛法嗎?──《瑜伽菩薩戒》答問系列之三(下)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續上期)

問:九住心跟六力四種作意如何運用?

答:六力四種作意不是課上內容,就簡單畫個表比對一下吧。《瑜伽師地論》卷三十有說九種心住,當有四種作意;又說當知此中,有六種力,方能成就九住心。

問:五停心觀應如何做?

答:五停心觀是使內心停止五種過失的方法,也是修行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方法。五種修法可以下表作簡介:

問:初學者怎樣分辨正法和外道?

答:佛教有三法印(三種印定真理的原則)能助我們分辨正法和外道。

三法印是佛正覺宇宙人生真理的開示,因此是可尊可信的。

一、諸行無常:世間的一切現象(行--有情眾生或自然界的造作)都在生滅無常變異當中,過去有的現在消失或不同了,現在有的將來亦歸壞滅,所以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可得。

二、諸法無我: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壞滅而消失,因此沒有真實的自體。有情眾生意識中的自我,也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而生,所以亦沒有實在的我;既無實在的我,即沒有能獨立主宰的身心,也沒有不受外界因緣條件影響的我,故稱諸法(一切精神和物質狀態)無我。

三、涅槃寂靜:涅槃(nirvāṇa),梵語譯為滅度,即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羅、旁生、鬼、地獄)生死輪迴的煩惱,得到徹底的安樂寂靜。

如果有人說:某某可以主宰世界,要崇拜倚賴他;說某種思想永恒不變;或者說某種人永遠不得救度;說在生如何如何,死後能得甚麼甚麼享受等等。即知這是外道之說,因為違背了無我,無常,涅槃寂靜的三法印真理原則。

問:對於初學者參加法會也等同學習佛法嗎?

答:首先要明白法會二字何解。法會二字,從正信的佛教而言,是指演講佛法或供佛施僧的集會,亦有禮懺迴向,布施超度眾生的內容。此等集會,程度有深淺,作用有不同。

講經法會是直接學習學法義的地方,多聽法師講經,自然能增加正知正見開智慧。供佛施僧法會,例如誦經共修,禮懺拜佛,八關齋戒,禪七佛七等。雖沒有直接一部一部經典去解釋,但祖師透過一些儀軌,把生死因緣,滅苦的道理和方法都介紹出來,如果佛弟子能隨文入觀,並隨指導持戒修定修慧,也是學習佛法。但是要小心不要把方便當成根本。法會為了接引大眾,會有布置、唱誦、禮儀等部分。若參加法會,只道梵唄好聽,道場莊嚴,乃至參加法會時有所感應隨之落淚或大笑,而覺得自己對學佛修行已有心得,或從參加的年數或次數來衡量自己的功力,這都是遠離學習佛法了悟真理、離苦得樂的根本。

問:菩薩戒提及有教授佛法應該去聽,是甚麼情況?

答:輕戒第三十一條不聽正法戒:「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或論議決擇,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

這是說受了菩薩戒的菩薩,知道有正法傳授的時候,不去聽法,就犯了菩薩戒了。如果因為嫌恨法師或者經典而不聽,是犯重垢;如果因為懶惰、懈怠而不聽,則犯輕垢。

從前學法,要得經本已經很難,遇法師講解經義更難。佛弟子剛進佛門,法義、僧倫、禮儀通通不懂,不跟從法師學習,很難明心見性、離苦得樂,更莫說廣度貧苦,利樂有情了。現在資訊發達,現代人生活忙碌,很難天天把所有講法的道場都參學一遍。佛弟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學佛程度,經濟能力,身體狀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佛道場。初學者宜先聽佛法概要的講程,如講解生死因果、六度輪迴、涅槃解脫、三皈五戒等內容,待對佛法有一定基礎後,可以隨自己所相應的方向,報名參加讀經班或研習班。

學法的精神,不求速成,不怕重複。一些法義,即使自己已聽很多次,但未掌握得好,再聽無妨。千萬不要以厭悶、輕藐的心態對待法義;也不要覺得學了很久,沒有進步,就打消學習的意欲。學習佛法,講求明心見性的過程,而非求勝求快求新求怪的競技場。

從法師學習,固然要增進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但同時也要培養起尊師重道的精神。對師對法生恭敬心,有助修行的信心,有信心則道心堅定,道心堅定則不退轉,以不退轉的精進力修下去,成佛在望。

問:我們是否先照顧好自己才去幫助別人呢?遇上一些好心沒好報的情況,曾懷疑佛法的有效性,需要懺悔嗎?

答:幫助人有不同的層面,應隨因緣,隨能力,隨份位進行,做得多少算多少,不計得失回報。有些人需要專業支援,若自己未有這學識或能力,就不用去幫。如果自己身體不好,也不必硬要幫忙體力活等增加身心負荷的工作。

我們要清楚,幫助人也是布施的一種。佛弟子修布施,不論供養物資或到道場做義工,眼睛不要只看自己的付出,而忘記往內看自己的布施清不清淨。布施主要對治慳貪之心,在幫人的時候,同時觀察自己有沒有慢心,有沒有競爭心,有沒有貪心等。有過則改,善與人同,在利他中自利,這才是佛陀教我們幫助別人的目的。

所以,如果發現發心幫助他人,但自身卻過得越來越差的情況。首先要留意,在助人這修行上,我們不是看幫完人之後的情況,而是看助人的過程當中,如何調伏自己身心,使受助者離苦得樂。如果我們明白因果的道理,就知道正因不會得到惡果。若幫助人以後,自己倒霉連連,必須用智慧思考,這不是助人的果,只是不同因緣所呈現的現象。以清淨心如法幫助人的正因一天一天累積,到適當的因緣,自有正果。

若人看見自己不明白的因果而妄下判斷,乃至謗法謗僧的話,則該至誠向佛菩薩懺悔,以後如法修行,不要妄計功德,亂斷因果了。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