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在家居士跟出家師父學習、打交道的過程中,切記要規避這些不如法的思想和行為⋯⋯--明海法師開示「佛教的規矩」(五)

(續上期)

最後,對於受了三皈依,成為佛教徒、佛弟子的在家居士,你皈依的不是哪個人。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僧不要理解為皈依主持儀式的這位師父。不要這麽想,僧是指僧眾,不是哪一個人。並不是通過三皈依的儀式,你和這位師父之間就建立了一種人身聯繫或者師徒關係,如同我們漢地通常理解的所謂「拜師」。在我剛當上住持的時候,有位居士要找我拜師,我當時還真沒反應過來。

在主持三皈依時,我一般會特別聲明,你們不是皈依明海,儀軌裏面的「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眾。由這一點引申開來,你們在柏林禪寺參加由我主持的皈依,這並不代表你我之間建立了某種隸屬關係,說你是我的徒弟,不能再去親近別的法師;也不意味著你們和這個道場之間建立了某種隸屬關係,今後你就是柏林寺的居士、護法,不能再去其他的寺院,也沒有這個意思。這是我本人對佛法的理解,也是我本人在我們寺院的管理和日常工作中的做法。

時下有些居士覺得他是某個寺院某位師父的徒弟,對他皈依的師父是一種態度,對其他師父就是另外一種態度,見到其他出家人很冷漠,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三寶弟子。應該對所有的僧眾都要恭敬,供養也要面向寺院所有的僧眾。

我理解在家居士所謂的「拜師」,應該類似於依止某位法師。那麽我先介紹一下出家人依師的規矩,這也是整個佛教的基本制度,就是出家人在出家修學佛法起步的時候,要舉行剃度受戒的儀式,儀式中有一位和尚,還有一位阿闍梨,這是兩位很重要的師父。但是這位出家人不一定會一直跟著這位和尚或者阿闍梨學習,他一定要有一個親教師,親教師就是直接帶他、指導他的人。

在柏林寺,我們也試行這種制度,不管是剃度以前做凈人,還是剃度以後做沙彌,常住都會安排一位法師帶領學習,講戒律、講規矩,這就是親教師。所謂親,就是距離很近,隨時了解你的狀況,可以教你。這個親教師,在柏林寺這裏,是寺院安排的。

在你受戒以後,親教師實際上屬於戒律裏講的依止師。在出家人的戒律裏面,一個後學和一個老戒師父之間形成依止的關係,有一系列的規定。比如一個新出家的人,他要拜一位老戒做依止師,經過簡單的儀軌,這個依止關係就確立了。但在某種情形下,或者是這位老戒師父出了其他狀況,比如說歲數大了教不了,乃至於生病往生了;或者是依止師還在,徒弟要到別處去,或者徒弟不依止他,改為依止其他的師父,原先的依止關係可以解除。這在戒律裏都是如法的,沒有問題。依止關係有形成,有解除。這都是自由的,沒有勉強。

佛陀規定,出家五夏之內,就是新受比丘戒五個戒臘之內不要離依止師。甚麽意思啊?你剛剛出家修行,對戒律還不懂,對規矩不懂,就不要離開教導你的師父,如果離開,你很有可能經常犯錯。這也意味著,剛剛出家、受戒的人,在很長時間內,要在依止師的指導下養成僧格,要對自己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生活習慣做重新的塑造。這個塑造完成了,僧格養成了,在這以後,你可以離開依止師。

在戒律裏面,也有一類出家人,雖然受戒的時間很長,但總是重覆犯一個毛病,在僧眾的幫助下總是不能改,那麽僧眾也可以通過集體羯摩的方式,給他判一個處罰。這個處罰,說起來其實是一種待遇,叫「終身不得離依止」。套用一個例子,可能不確切,但是可能容易理解,有點像甚麽呢?像監督勞動,永遠有人監督著你。你一輩子之內,都要有一個師父,一直盯著你,一直批評你,一直指正你。其實這是一個福報,對不對?這是出家人的規矩。

依照出家人的規矩,再體會在家居士所謂的「拜師」,應該就屬於你想依止某位法師學習佛法。所以這個依止,就不一定是主持三皈依的那位師父了。假如你確定要依止某位師父學習佛法,不要草率,不是說你可以根據一個印象、某種感覺、甚至某種想象,馬上就能決定的,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你要做長時間的觀察,然後那位師父也樂意教你。這個長時間的觀察是多長啊?最長可以到三年。

出家人依止一位師父,依止關係可以建立,也可以解除。在家人也一樣,我們一輩子可以跟很多師父學習,我們可以親近很多善知識。這就是我本人在漢傳佛教語境下,對於在家居士所謂「拜師」的理解。

在密宗,師父跟他要傳法的弟子之間,對於這種師徒關係的形成更加慎重。因為雙方之間都要發誓、發願,這個誓願的時間背景,不是這一生一世,是生生世世。所以師徒雙方都要互相了解很長的時間,慎重地雙向抉擇,最後來決定。這不是那麽簡單的一件事,所以他們的儀軌也更加複雜。

以上是今天我跟大家講的第一大類問題,在家居士跟出家師父學習、打交道的過程中,應該規避的種種不如法的思想和行為。

(待續)

延伸閱讀

從外在形式了解佛教──略說寺院生活儀軌(上)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