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如何不用財產巧妙的行布施?

沒有錢不能行布施,那就計劃,心裏生起了這種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做一點事情,賺取財富。有了財富就能財布施給眾生(圖:網上圖片)。
沒有錢不能行布施,那就計劃,心裏生起了這種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做一點事情,賺取財富。有了財富就能財布施給眾生(圖:網上圖片)。

有些眾生想要做財布施,但是福報不足,現前沒有財物,又想要布施,那怎麼辦呢?看看《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怎麼說:

一、專業知識(工巧明)

又諸菩薩,若現無有可施財物,先所串習彼彼世間工巧業處,作意現前,少用功力,多集財寶,施諸眾生。

「又諸菩薩,若現無有可施財物」,這位菩薩現前沒有財物可以做布施,那怎麼辦呢?這位菩薩雖然沒有錢,但是他有專業知識,他以前曾經串習過各式各樣世間的工巧業處。工巧,就是有特別的技術、有特別的能力。這時候他就心裏面想:沒有錢不能行布施,那就計劃,心裏生起了這種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做一點事情,賺取財富。有了財富就能財布施給眾生。

二、由說正法(內明)

是諸菩薩,或復為他種種美妙善巧言詞宣說正法。令貧苦者尚樂行施,況富樂者;令慳貪者猶能惠施,況習施者。

佛教徒一定是有內明,佛法學習很久了。為眾生宣說佛法時用種種美妙的、善巧的言辭。菩薩為人宣說佛法的時候,貧苦的人聽見說法以後,也會歡喜布施財富的、生活快樂的人更是會願意布施的。原本慳貪、不願意布施的人,聽菩薩說法以後也歡喜布施,何況本來就是歡喜布施的人呢!

三、由教轉乞

或有淨信多饒財寶常樂施家,數教乞者往彼求索,令其布施。

「淨信」,對於佛法有清淨信心的人,或者可以解釋「常樂施」的人家,對於菩薩有信心,能隨順菩薩的教導,所以叫作「淨信」。他擁有很多的財寶,歡喜布施。菩薩知道自己沒有錢布施,但可以勸告求布施的人到「淨信」人的家去尋求幫助。菩薩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教那個求乞的人:到「淨信」人的家,他有很多財富,也歡喜布施,到那去「求索」,就能得到淨信的人的幫助。

四、由善助伴

或彼惠舍修福業時,躬詣其所,翹勤無惰,起策具足,深心歡喜,隨力隨能身助語助,令施求者得善滿足。以彼施時,事力闕尠,或惡供贍、或墮朋黨、或不恭敬、或念忘失,由善助故,斯過皆無。

有人肯布施、肯修福的時候,菩薩親自到他家去。發動精進,自己勉勵自己,具足了這種力量。知道這個人家肯布施,幫忙他布施,心裏非常歡喜。隨心的能力、隨智慧的能力,「身助語助」,或身體幫助他、或者語言上幫助他。令布施者、令來求乞的人,菩薩就來幫助這件事,兩方面都成功了。

為甚麼菩薩到那家去幫助人家布施呢?因為那家雖然是有很多的財寶用作布施,願意修福,但是布施的時候做事的人少,沒有人來幫助他修布施這件事;怎麼樣進行這件事,也需要人的,不是只一個人就可以的。「以彼施時,事力闕尠」,辦事的人力少。

「或惡供贍」,或者那個施主,他煩惡供給太多。或者是要布施,但是挑壞的東西給人,好的東西的不給。

「或墮朋黨」,或者是施主看見這個來求者,心裏歡喜,就給他多一點;對那個人不歡喜,我就不給了,就是有分別心,不平等施。

「或不恭敬」,或者他雖然布施,但是並沒有恭敬的態度。「或念忘失」,或者是布施的時候心不在這裏,在想別的事情,那麼事情就做不好。

由於菩薩來幫助他布施,這些過失沒有了;就是「或惡供贍」的過失,「或墮朋黨」的過失,「或不恭敬,或念忘失」的過失都沒有了,那麼布施的這件事就做得圓滿了。

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

「方便」就是方法,巧慧的方法而行布施。初發心的菩薩,前生修福修得少,今生沒有甚麼財富;乃至是外凡的菩薩、或是內凡的菩薩,就有這個可能,沒有財富、沒有錢。「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就是沒得到聖位,沒證得初歡喜地的菩薩。

暖、頂、忍、世第一,加行位的菩薩,因為修止觀,心也是逐漸地清淨;到初歡喜地的時候,心特別地清淨,因為斷煩惱了。暖、頂、忍、世第一還沒有斷煩惱,只是伏煩惱,所以初歡喜地菩薩是最殊勝的清淨,所以叫作「增上清淨」。「意樂」有兩個意思:一、就是內心的意樂,心裏歡喜;得初歡喜地的時候就是心裏歡喜,就是得聖道了心裏歡喜;最初發心用功修行很辛苦,很久都沒有得聖道,忽然間一靜坐得無生法忍了,心裏非常歡喜,這叫作「意樂」。二、「意樂」,就是發願的意思;這個時候證入第一義諦了,發大悲心要廣度眾生要弘揚佛法,所以叫作「意樂」。

現在說沒有財富的「巧慧方便行布施」的菩薩,就是由外凡、或者是內凡,總而言之就是「未證增上清淨意樂」,還沒得入聖位。沒證入聖位的菩薩有兩類:一個是有財富,一個無財富。

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定獲得無盡財寶。

菩薩能放下欲,能夠專心地用功修行,證悟第一義諦成就「增上意樂」了,就是得初歡喜地了。「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就是得了初歡喜地,得了根本的無分別智了。已經獲得「超諸惡趣」,就是決定不墮落三惡道了。這個「證悟增上清淨意樂」的菩薩,也同於「已獲得超諸惡趣」之人,就是同於初果聖人;初果聖人,決定不墮入三惡道的。得初歡喜地的菩薩臨死的時候決定是正念分明的,正念分明就不會墮落三惡道。

「證悟增上清淨意樂」的菩薩,他不是一生,而是生生世世都決定是得到無窮無盡的財寶;這樣的聖人,決定是有很多財富的,不會是貧苦的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