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學習鑑真大師東渡的決心,愛護地球,捨我其誰?——「百喻人間」系列之五

圖:誠蓮仁

原典

昔有一人病患委篤,良醫占之云:「須恒食一種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盡更不復食。醫於後時見,便問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醫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盡更不敢食。」醫復語言:「若前雉已盡,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正食一雉望得愈病?」《百喻經》卷三第六十二 「病人食雉肉喻 」 (CBETA: T04, no. 0209, p0552a26-b04)

《百喻經》記載,有一個人他病得厲害,醫師診斷後囑咐他需持續地吃一種雉肉,病便可以治癒。他依醫生所言買了一隻雉煮來吃了,但之後便沒有持續再吃。後來再與醫師相見,醫師問:「你的病好了沒有?」 病人回應:「你當天教我持續的吃雉肉,但雉肉都是一樣的,所以當時吃完一隻之後,就不再吃了。」 醫師便說:「既然吃了一隻,為何不繼續吃呢? 你只吃了一隻雉難道就希望能治癒?」故事中病人沒有正確聽從醫生指導,認為吃的雉都是一樣,故吃一隻而病沒有治好就不再吃了。人類患病須依法醫治,地球生病了怎麼辦?全球正面對氣候變化的危機,據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人類影響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葉以來觀測到的變暖現象的主要原因。[1]」作為地球居民的我們,如何能幫助緩減這些影響?我們有能力改變嗎?佛法說無常是常,因為無常,世界一切都有變化的可能。正如經歷千辛萬苦的無常變化,仍堅持東渡傳法的鑑真大師,他一諾千金,捨我其誰的堅定心志,令人敬佩。

鑑真大師(687—763),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人,是唐朝著名律師,通達三藏。大師具甚深佛緣,十四歲時隨父參大雲寺,被殿內佛像的圓滿相好深深感動,立救濟眾生之心。經父親准許,禮大雲寺智滿禪師出家為沙彌,四年中學習律儀規矩,專研「五明學」。他天資聰敏好學,十八歲被送往越州龍興寺,依南山律開宗之祖道岸律師受菩薩戒及學律,其間常思惟何為戒律的根本精神,亦旁及醫學、建築、曆算、工藝等。二十歲,於長安實際寺依弘景(恆景)和尚受具足戒,參學於荊州玉泉寺,研究天台止觀,是弘景和尚最後的入室弟子。大師對於佛教戒律、寺院建築藝術及醫道皆有深入研究。中年後他自長安回到江淮,廣說律學,建寺度眾,開辦悲田院救濟貧苦,四十五歲已成為揚州的佛教領袖,有「菩薩高僧」的美譽。當時乃唐朝盛世,日本十分仰慕中國的文化,先後派遣遣唐使來華交流及求學,包括學生及僧人。

唐開元二十一年,日本天皇派遣普照、榮叡等日僧來華學法及邀請有德高僧到日本傳戒,以期整頓日本僧伽戒律後,定佛教為國教。匆匆數載在唐土交流尋覓,普照、榮叡得知鑑真大師乃當代高僧,於是到揚州大明寺說明來意:「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之人」,懇邀鑑真大師到日本傳戒。當時東渡日本只有水路,風高浪急,加上航海技術尚未成熟,實在是性命攸關,對日僧的請求,寺中弟子無一人敢回應。鑑真大師以弘法的大願心、捨我其誰的精神說:「是為法事也,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祥彥、道興、道航、思託等二十一人被大師感動,願共赴日本。自此十二年中大師與日僧們商議安排,先後六次東渡,頭五次不是風向、水流、天氣的自然因素,就是人為因素而被阻礙。歷盡艱辛無常,同行之人有的被困牢獄,有的失去性命,大師更患疾以致雙目失明,但仍沒打擊他「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的東渡決心,終於在六十七歲時成功到達日本。日本天皇封鑑真大師為「傳燈大法師」及「大和上」,並請他於東大寺毗盧遮那殿築設戒壇,東大寺乃當時日本佛教總本山,可見日皇室對大師之禮遇。

鑑真大師開始在當地有系統地傳授戒法及講授佛經,成為日本的律宗始祖。後於下野藥師寺、筑紫觀世音寺等創設戒壇,日皇再將一位親王之舊宅賜給大師,由他親自監督建築「唐招提寺」,寺內依照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所建,是日本律宗始創的寺院。鑑真大師在日本居住的十年間,傾力弘法、傳戒、講學,同時亦將當時唐朝的文化、藝術、醫術、工藝等傳播,甚至指導日本的醫師如何鑑定草藥等,對日本日後的香道、茶道、書畫乃至草藥等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時至十一月,香港應是入秋天氣,但居然有颱風襲港,更懸掛八號風球!近年來網絡上有股奇怪風氣,當遇上極端天氣狀況,貼文並不是關心其所帶來的影響,而是抱怨颱風有沒有為他們帶來休息的假期。其實天氣是自然所成,科技進步,各地的氣象廳、天文台以精密儀器作出專業分析及預測數據,依實際情況作出公布,為的是方便人民生活及安全出行。天氣瞬息萬變,科學數據本來就欠缺人性化,若因天氣影響上班,本是勞資雙方互相體諒的安排,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南韓等也極少因颱風暴雨影響而放假。與其在網絡上放負,為何不反思一下天氣反常的原因?這些影響不單是香港的事,更是全球性的。網絡資訊發達,地球暖化、溫室效應等已不是新鮮事,同時亦指出所帶來的連串影響如天氣反常、海水溫度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身為佛教徒,明白無常的道理,一切可以變壞亦可以變好,在生活上作出小改變,嘗試減少吃肉甚或持素、節約能源、物資循環再用等,減少碳足跡。動作雖小,若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小步,持之以恆,相信可為環境作出一定程度的正面改善。艱巨如鑑真大師的東渡,我們應以他不懈的決心及對佛法的堅定信心為榜樣,學習他捨我其誰的精神,愛護地球,發心為改善環境出一分力。

參考資料:

《唐大和上東征傳》,真人開元撰,CBETA, T51, no.2089, p0988a12-p0994b18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AR5 WG1) (PDF).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22). 原文:It is extremely likely that human influence has been the dominant cause of the observed warming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