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六)

承接上一期,接續分享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普賢菩薩的第七大願就是「請佛住世」,意思是懇求慈悲的佛陀永遠住世說法,為利樂一切眾生轉大法輪,不要離開世間、莫入涅槃。因為佛陀出現於世間是極為稀有難得之事,而且佛住世間必會隨順眾生的根機開演各種佛法,讓眾生遠離煩惱,獲得身心的解脫。所以,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第七大願就是勸請諸佛、菩薩、羅漢、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善知識永住世間,莫入涅槃。

然而,普賢菩薩為何沒有替我們勸請釋迦佛永住世間,而任由佛陀在人間說法49年後,於娑羅雙樹間入滅?普賢菩薩被稱之為「大行」,說明他是大乘佛教中最勇於實踐理想的行動家,他為求證得大菩提佛果,發大誓願,以堅忍不屈的毅力和行動力廣修六度萬行,因而有行業廣大的「大行」菩薩之稱。因此,普賢菩薩怎麼會不替後世眾生懇求釋迦佛久住世間呢?若要充分解答這個疑難,則需從「事相」及「理性」兩方面解答。

若從事相而言,釋迦佛善巧示現進入涅槃,而非真正義理上的「入涅」。如《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所云:「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由此得知,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只是善巧地示現涅槃,由此顯示佛陀出現於世間的稀有性,從而激勵那些貪著五欲而不願腳踏實地修行的眾生生起仰慕之心,繼而願意聽聞佛法、服用法藥。所以,如果普賢菩薩強行勸請釋迦佛久住世間,反而會使這一類根性較劣的眾生無法獲得真正利益。

其次,若從「理性」的層面而說,佛教認為「涅槃」可分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及「自性清淨涅槃」四種。前兩種就小乘聖者而言,當小乘聖者斷絕一切貪、嗔、癡等煩惱,自知不受後有,但尚餘今身的果報色身,稱之為「有餘涅槃」;而當今生果報命盡,便歸於寂滅,永盡生死輪迴,達「灰身滅智」之境,稱為「無餘涅槃」。至於後兩種「涅槃」惟大乘行者所證,諸大菩薩證得「人無我」及「法無我」兩種空性,因而通達一切諸法實相。因了知諸法自性皆空,本來寂滅,故得「自性清淨涅槃」。此外,大乘行者為求得一切智智,修習六度萬行,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累劫以來積集無量諸大功德,因而證得「無住涅槃」,以其大智不住於生死,又因大悲而不住於涅槃,窮未來際,相續不斷度化有情。所以,釋迦佛並非如小乘聖者歸入頑空枯寂之境,而是以圓滿報身現居密嚴國土教化、利益一切諸大菩薩及二乘聖者。

總而言之,第七大願的根本精神就是禮請賢聖,他們猶如世間的明燈光照大千,指引眾生,脫離生死苦海,趣向光明。因此,我們日常生活中應以至誠心和謙遜心禮請高僧大德、有德長者、居士、教授、學者等,顯揚正法,利樂有情。

延伸閱讀

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談接納與包容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