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由業感輪迴到阿賴耶識 (二)

上文我們說了印度人是如何由四《吠陀》思想發展到《奧義書》中以「梵」為一切萬有之創造者的輪迴理論。這種理論是建基於一個不變的「自我」靈魂作為輪迴與解脫的主體。源於印度,屬於革新派的佛教,雖然接受及繼承了印度當時關於輪迴與解脫的說法,但由於其核心教義在於「緣起」及「無我」,因此是完全不能接受印度傳統觀念中所說的有一個永恆的、獨一的、主宰性的「自我」或「靈魂」於輪迴的歷程之中運作。但這種「無我而輪迴」的理論衍生了兩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一、 輪迴主體的困難

當一期生命終結之後,這個「五蘊假體」便會敗壞衰滅而不再存在,那又是甚麼可以作為依業力感招果報的主體到未來世去呢?又如何可以保證這個新「五蘊假體」與前所造業的「五蘊假體」是同一主體而不違反「自作自受」之理則?

二、  感果功能的困難

依據「緣起」法則,人所造的善惡業都應是無常而才生即滅的,那麼它們的功能是以何種形式保留下來,以作為下一期「生」的「感果功能」,來感生未來新的「五蘊假體」生命?佛教既然反對有一個實「自我」來作「造業主體」及「感果主體」,那麼,那些造成業力後的餘勢力將儲存於何處,直到一期生命的終結?

佛陀滅度後直至公元一世紀的幾百年期間,佛教分裂成為二十個部派,而各部派的論師們,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都曾提出不少的理論及解說。

 (一) 於處理輪迴主體困難方面,其中較具重要性及有文獻記載的有

1. 犢子部 – 「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

2. 經量部 – 「勝義補特伽羅」(亦稱「根邊蘊」、「一味蘊」、「細意識」)

3. 說一切有部 – 「世俗補特伽羅」

4. 化地部 – 「窮生死蘊」 (亦稱「齊首補特伽羅」)

5. 上座部 – 「有分識」、「九心輪」

1.  犢子部:「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

《俱舍論.破執我品》:

「若定無有補特伽羅,為說阿誰流轉生死?不應生死自流轉故。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諸有情無明所覆,貪愛所繫,馳流生死,故應定有補特伽羅。此復如何流轉生死。由捨前蘊取後蘊故。」[1]

犢子部認為一切現象界的諸行,有些是具暫住的特性(如山河),亦有些是具剎那滅的特性(如燈𦦨),既然佛陀於各處經中都曾說諸有情眾生為「無明」所覆、「貪愛」所繫而馳流於生死之中,因此犢子部便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施設一個「非即蘊非離蘊」而存在的「補特伽羅」[2]。指出經中所說的便是各別眾生所具的「補特伽羅」於一期生終結之時,捨棄前生的「五蘊」,而執取後生的「五蘊」,由此而可以流轉輪迴於生死之中。

為了避免成為婆羅門文化中那種一、常的靈魂實我,犢子部於是運用雙非雙遣的說法,以描述「補特伽羅」這個「輪迴主體」的特質,說它是「不可說法藏」所攝[3]。「補特伽羅」是一種「不可說」的存在,只有勉強說它非假、非實、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無常;乃至「非即藴」、「非離蘊」。也就是說以「補特伽羅」既是「非即蘊」故不是「有為法」,又「非離蘊」的不是「無為法」的特色,期望達到可以作為「輪迴主體」的作用而又沒有靈魂實我的過失。

可是「非即蘊」、「非離蘊」都是不能被認知的,也就是說這個「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既非精神活動、亦非物質活動,也非如虛空般存在,如何能被認知?既不能被認知,又如何能得知是真實而非虛妄計執呢?再者,這個「補特伽羅」既能從前世轉到後世作為「輪迴主體」,那末它便非是暫住法,也不是剎那滅法,反而是一個恆存的生命個體;它與印度傳統所說的靈魂「自我」實體實在太相似了,於是當時便受到佛教內部不同派系的評擊。

2. 經量部:「勝義補特伽羅」(「根邊蘊」、「一味蘊」、「細意識」)

《異部宗輪論》說:

「依經量部的本宗義,說有諸蘊可以從前世轉到後世,立『說轉部』的名稱,非對聖道有所背離。有蘊永滅,有根邊蘊,有一味蘊。凡夫異生位中,亦有聖法。所以說經量部執有勝義補特伽羅。」[4]

經量部結合三世實體恒有的五蘊法體 (名為「一味蘊」),與具生滅作用的「根邊蘊」而建立一個「勝義補特伽羅」,認為依此「勝義補特伽羅」而可說有情眾生流轉於生死輪迴之中。所謂「根邊蘊」、「一味蘊」(即「細意識」) 等是指另外別有一「蘊」是不隨「五蘊」於命終時散失,而是可以從前世流轉到後世。

同樣地,這個於「五蘊」以外別有一個不會間斷的「一味蘊」(「細意識」)及「勝義補特伽羅」亦與《奧義書》中的「自我」極為相像的。由此可見,經量部一方面其實亦只是暗晦地採用了犢子部有關「補特伽羅」的概念而給予一個新的名稱;另一方面,他們更未能對「根邊蘊」、「一味蘊」、「勝義補特伽羅」三者之間的關係,提出清晰的解說。因此經量部便如犢子部一般,於處理輪迴主體之問題上,既沒有任何突破,甚至被垢病為佛家的叛徒。

3. 說一切有部:「世俗補特伽羅」

《異部宗輪論》說:

「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說一切行皆剎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5]

說一切有部認為就「作用」來說,諸法雖有無常生滅而說是「假」;不過,就「體」而言,諸法卻是過、未、現「三世恆存」的,所以是「實有」的。論師們分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不能發現有真實的「補特伽羅」生命主體的存在。雖然「五蘊」中的每一蘊,「十二處」的每一處,「十八界」的每一界,其體三世恆存而實有,卻未能找到一個實我之體,但眾生流轉生死又不能沒有一個輪迴主體。既然作用必依體,於是說一切有部按「假必依實」的原則,從作用上假立一個從前世可以轉變到後世的假立生命主體,名之為「世俗補特伽羅」。但這樣的一個「世俗補特伽羅」有何特質堪作三世流轉的「輪迴主體」?說一切有部並沒有說明,也便不能為人所信服,所以它其實亦無從解決「輪迴主體」的困難。

4. 其他各部派

a)  化地部:「窮生死蘊」(亦名「齊首補特伽羅」)

根據《異部宗輪論》的解說,化地部所立的「齊首補特伽羅」或「窮生死蘊」是齊盡通達三界生死邊際的輪迴主體,不似「一期生蘊」這樣命終即消散,而此「輪迴主體」能夠窮盡生死,非至「涅槃」前的「金剛喻定」不會壞滅。

b) 上座部分別論者:「有分心」(亦名「有分識」、「九心輪」)

上座部分別論者所立的「有分心」,「有」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有」;「分」是因義。「有分識」是指能生起三界生命之因的恒存生命主體。[6]

總結來說,犢子部的「補特伽羅」是純就「體」邊說有「不可說我」,說一切有部的「世俗補特伽羅」則就「用」邊說「假名我」,經量部的「勝義補特伽羅」則是綜合二者的「體用不二」而說有「勝義我」。至於其他各派之施設其實都未能超越此三個範疇,對解決輪迴主體困難的貢獻就不及這三個部派了。

關於對應感果功能的困難,有待下回再作分享。

(待續)

延伸閱讀學佛的起點是皈依三寶──但令正法久住

兩種真實——世俗諦與勝義諦


[1] CBETA, T29, no. 1558, p.156, a26。

[2] 「補特伽羅」是梵文(pudgala)的音譯,意譯為「數取趣」,意思是指屢屢於欲、色、無色三界中輪迴不息的個體生命。根據呂澂先生於《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所說,「補特伽羅」這個概念可能是來自耆那教。因為耆那教認為生命存在有兩方面:在精神方面的稱為「命我」(jiva),在物質方面的稱為「非命」(ajiva)。「非命」即是由物質因的「補特伽羅」(pudgala)、運動因的「法」(dharma)、靜止因的「非法」(adharma)及虛空(akasa)等四種要素所組成,所以呂澂先生說:「(耆那教的)補特伽羅是物質性的,而且是發動生命現象的東西。生命之成為生命,全靠補特伽羅的發動,如人們的思想、說話、呼吸等現象所以產生,即在於有補特伽羅的發動。這樣,『非命』的補特伽羅與「命」的「人我」結合異常密切。」

[3] 依《異部宗輪論》、《俱舍輪.破執我品》等所載,犢子部把一切法分成五大範疇,名為「五法藏」(panca-dharma-kosah),那就是:過去法藏、未來法藏、現在法藏、無為法藏、不可說法藏。前三是現象界的「有為法」、第四是本體界的「無為法」,第五藏則既非是「有為法」亦非是「無為法」。

[4] CBETA, T49, no.2031, p.017, a23。

[5] CBETA, T49, no.2031, p.017, a26。

[6] 南傳上座部的《清淨道輪》、北傳的《解脫道輪》等名之為「九分心」,是指輪迴生死有九心週而復始輪轉不息。「九心」分別為:「有分」、「能外發」、「見」、「等尋求」、「等貫徹」、「安立」、「勢用」、「返緣」、「有分」(實為八心有分一心週而復始而成九心)。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