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道安大師一統釋姓──「百喻人間」系列之二十七

圖:誠蓮仁

續上期

原典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効之。」此人即便後至王所,見王眼瞤便効王瞤。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瞤故効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於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闕短,或聞其法見有字句不正,便生譏毀,効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効王,亦復如是。──《百喻經》卷二第二十六「人効王眼瞤喻」 (CBETA: T04n0209, p0546c28-p0547a12)

從前有個人欲得國王的賞識,就問別人怎樣才能得到國王的常識呢?有人對他說,想要想得到國王的賞識,應當效仿國王的樣子。這個人聽後就到王宮中,見國王眼皮不斷地跳動,便仿效國王不停地眨眼。國王見他這樣子,問他是否病了。他回答國王說:「我的眼沒病,只是想得到國王您的賞識,見您的眼皮跳動,故意仿效。」國王聽後十分憤怒,立即叫人對他施刑罰,並下令把他趕出這個國家。世上有的人也是這樣,想接受佛教美好的教義,又不認識佛陀為度眾生的各種法門,聞法時聽到不正確的字句,惡意仿效,並譏諷詆毀,最終不得其法。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得失心強,心靈脆弱,妒忌見不得人好,與人交往流於表面,以貌取人,令人我間關係緊張。西晉期間的道安大師,他亦曾因外表而被不公對待,然而他嚴持密行,終成為當代佛教領袖,亦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奠基者。

道安大師(公元312-385年),河北正定縣人,俗姓衛,家中為儒學世家,但其父母早死,由表兄孔氏撫養長大,長相又黑又醜,唯天生聰敏,從少能背誦儒書過目不忘。

道安十二歲出家,其師以貌取人,對他並不重視,指派他從事田間從事勞作。道安默默作務,過了幾年,道安向師父要求閱讀經典,師父給了他一卷約五千字的《辨意長者經》。道安利用作務的休息時間,讀了這部經,而且背誦了下來。傍晚回寺,以經還師,表示已經背誦下來了,請求換一部經閱讀,他師父雖然不太相信,還是又給了他一部近萬字的《成具光明經》,道安仍用田間休息時間閱讀。傍晚回寺,將經還師,他師父見道安行雲流水地背出全文,一字不差,而大感訝異,從此對他另眼相看。道安二十歲受具足戒,得到師父允許道安前往各處參學,一年他遊學到了河南,向於北方的佛教領袖佛圖澄。被問來意,道安一句:「祈望以佛道安天下眾生之心。」令佛圖澄對這外表平凡的年輕僧人非常賞識,道安在佛圖澄座下學習幾年後,認為他見識深遠,講經時往往命道安複述,有時甚至讓道安代為宣講。大眾起初不服,但道安聰穎化解眾人的成見,他登座講經義理通達。所以當時盛傳一句話:「漆道人,驚四鄰。」

佛圖澄大師圓寂後,道安為避戰亂,潛居山西陽城,期間注寫《大道地經注》、《十二門經注》等,同時為僧人講小乘禪經。354年,道安從山西到河北,到恆山高處建寺,隨行的徒眾見高山沒有水源,生起疑惑。道安為安眾人心,以杖擊地說:「此處有佛有法,應賜甘泉。」隨後地上湧出清涼甘美的泉水。自此令河北一半人民歸信佛教。三年後,道安回到河南鄴都廣召賢俊,開展譯經事業。又遇戰亂,避走襄陽。道安雖四處避戰,但仍不斷建寺度眾,著書弘法。佛教初傳中國時,為了適應中式傳統思考模式,故以中國化的文體來解釋佛理,但容易被誤解。故道安廣求各種譯本,將過去二百年的漢譯佛經嚴加考證,加以整理,多年後完成《眾經目錄》,後人尊為《道安錄》,是中國第一本佛典目錄。道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決定佛門一律以「釋」為姓氏。

其貌不揚,外表黑瘦的道安大師,年輕時被人輕視侮辱,可見大部分人習慣以貌取人,往往只憑表面而判斷。以上《百喻經》故事中的貢高我慢的心態,對學佛人帶來很大的障礙,如水杯滿了再裝不到更多,又如戴有污垢的鏡片,看不清人或事的本質。若能常懷一顆平常心、清淨心,生活中定能更和諧。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