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開啟五感,回到當下,重拾平靜──慈山寺山林療癒體驗

位於慈山寺後山的「正念徑」,是山林療癒體驗的舉行地點。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別小看一花一葉、一草一木,內裏往往蘊藏著許多大智慧。筆者早前參加了慈山寺舉辦的「慈森‧山林療癒」體驗活動,就深深領會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感悟。

山林療癒,是集合日本森林浴與西方森林療癒兩大元素的禪修方式,以佛法為本,以自然為師,藉助環境,洗滌心靈。誠然,都市人生活節奏緊迫,內心往往充斥著焦慮與不安﹔即使是有禪修經驗的佛弟子或修行人,有時也會受到壓力和情緒影響,以致一顆心無法安定下來。通過山林療癒,我們可學習放慢腳步,回到當下,重拾內在平靜。

體驗活動主要在慈山寺後山的「正念徑」進行,那是一條長三百米的山林步道,兩旁種植了很多不同品種的樹木,沿途還有數個靜心空間,可讓參學者靜靜地坐下來,與大自然連結,進而觀照自身,療癒自心。

活動當天,筆者與其他參學人士由山林療癒陪伴員帶領,先在「正念徑」外進行了一次開啟五感的練習。大夥兒雖然互不相識,但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懷抱下都放下了拘謹,一起圍坐在石板地上,靜聽風聲鳥聲,感受草香樹香。期間,陪伴員一再強調,參加是次活動,最好不要抱任何期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純粹地感受這個地方,真真正正的專注於當下。

進入山徑前,山林療癒陪伴員先帶領參學者進行一次開啟五感的練習。

完成了開啟五感的體驗,山林療癒之旅就在「正念徑」起點正式展開。山徑開端豎立了一塊刻有「行深般若」四個大字的石頭,寓意走進山林,就會得到智慧。一路上,陪伴員不斷鼓勵參學者觸摸四周的植物,觀看樹葉的顏色,還叫大家將耳朵湊近桉樹的樹幹,細聽桉樹吸水的聲音。

作為城市人,我們平日在公園或路旁雖然也可看到不少花草樹木,但每每是擦身而過,很少會跟它們如此親近。原來,只要我們敞開心扉,回到當下,就會覺察得到,植物和人一樣都有其生命規律。無論這個世界變成怎樣,不管你我喜不喜歡,太陽都會如常升起,草木也會如常生長、枯萎、凋零。想到這裏,就更覺置身於大自然的我們是多麼渺小。

離開樹林,沿著梯級繼續走,隨即來到第一個靜心空間 。這兒是個設有座椅的小花園,一邊是青草地,一邊是石板路,園內還放置了一尊明代佛像。此時,陪伴員邀請大家脫下鞋襪,好好感受青草、泥土與石板的觸感,部分參學者更大字形的躺在草地上,仰望藍天,放空自己。

體驗過後,接著是分享環節。大多數參學者都表示,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讓他們感到安然、平靜;也有參學者直言草地面積太小,甚至質疑佛像被置於這裏,可會感到侷促?但與此同時,亦有人說草地面積雖然不大,不過躺在上面,看到的天空是何其廣闊。

身處「正念徑」,也可看到觀音聖像。

從這分享環節當中,筆者也獲得了不少體悟,更不期然想起出發前陪伴員的一句說話:「最好不要抱任何期望。」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就算處身同一地方,面對同一境況,也有不同的看法、判斷甚至執著,很多時候更會對周遭事物投射了個人意識。

事實上,筆者剛來到小花園時,也感到空間不像預期,看到地上有螞蟻,警覺性亦隨即提高,不敢赤足踏進草地,幸好當我覺察到心裏有這種想法時,馬上告訴自己不要有所批判及加以防範。身為修行人,我們都相信,眾生萬物本是平等,不應有大小高低好壞之分,一旦生起分別心,最終只會帶來埋怨、恐懼和煩惱。

在禪的世界,不完美也是美,即使是枯枝殘葉,亦有其獨特美態。

邊走邊看邊分享,三百米的山徑轉眼已走了大半。在山林之旅完結前,陪伴員再邀請參學者在山徑兩旁檢拾一些落葉、樹枝和石頭,然後放在木板地上圍成一圈。大家都是隨心去做,並無事先構思,更沒有刻意配襯和組合,但拼湊出來的構圖卻是出奇地漂亮。即使是小草碎石以至枯枝殘葉,也能展現出它們的美態。

在禪的世界,其實並無美醜之別,不完美也是美。植物的四季枯榮如同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定律,當我們洞悉了這一點,自能放下執念,以更開闊的眼光去看待人生,觀照世界。最後,陪伴員示意參學者把地上的枝葉和石頭放回大自然,讓一切回歸泥土,生生不息,就這樣為是次山林療癒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