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山東也有位唐三藏:唐朝的義淨法師,與玄奘、法顯並稱為「三大求法高僧」⋯⋯

(圖:ArtStation)

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的故事,可說是家喻戶曉眾所皆知。但其實唐代也有另一位三藏法師,法號義淨。他也到過印度,歷盡艱辛危難取經,是繼玄奘之後,求法與翻譯皆卓然有成的三藏法師。

4月21日,中國山東濟南市成立「當代佛教文化研究所」,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王邦維教授,回顧籍貫濟南的義淨法師(635─713年),當年如何從山東出走,西行求法,為中國佛教的發展留下卓越的貢獻。

王邦維介紹,說到中國歷史上西行求法的高僧,三位最有名:「以先後的時間舉列,他們是東晉的法顯法師、唐代的玄奘和義淨法師,當中法顯是山西人,玄奘是河南人,義淨是山東濟南人。」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義淨法師由廣州出發,搭乘波斯人的商船南行,從海路赴印度。當年,他首先到達一個名叫『室利佛逝』的國家(在今日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上),在那裏停留六個月,學習梵語。之後他繼續前進,在咸亨四年(673)到達了印度的『多摩梨帝國』(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繼續研習梵語。

咸亨五年(674),他跟隨一隊幾百人的商隊,繼續前往中印度。當時印度小國割據,路上不太平。他和玄奘一樣,在印度也幾經危險,有次更在途中遭遇山賊,被洗劫一空,差點死亡。大約二十天後,義淨法師終於到達了求法和取經的目的地──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這是當時印度最大、最重要的佛寺,也是佛教學術的中心。他在該寺學佛十一年,期間還在各地朝拜佛教聖跡。685年,他才帶著攜梵本經論約400部、舍利300粒從海路歸國。歸國途中,又在室利佛逝停留了六年,翻譯佛經,695年才回到洛陽。到達之時,武后「后敬法重人,親迎於上東門外,洛陽緇侶備設幢幡兼陳鼓樂,在前導引」,可見禮遇之盛。

此後,義淨法師大部分時間都在洛陽弘法和翻譯佛經,直至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七日去世。

義淨法師翻譯的佛經,現存的有六十三部,包括在他之前沒有人翻譯過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律。現存著作中,最著名的有兩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內法傳》,內容非常豐富,影響深遠,記載了當時印度和南海的僧制、戒律儀軌、寺院生活等,也涵蓋各地社會歷史、文化教育、醫藥衛生、地理交通。

這些著作讓後世了解七世紀的印度僧團,也傳述了求法僧的行誼,為後世留下珍貴的佛教史料。


延伸閱讀:
大慈恩寺:唐代紹隆佛種之地,玄奘法師曾在這裏翻譯多部佛經⋯⋯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