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香港與絲綢之路(上)

敦煌莫高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東西往來的商旅行賈和地方世家紛紛捐錢在這裏修建佛窟。漸修成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藝術寶庫和佛教藝術畫廊。
敦煌莫高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東西往來的商旅行賈和地方世家紛紛捐錢在這裏修建佛窟。漸修成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藝術寶庫和佛教藝術畫廊。

一條條看似柔弱的絲,卻靜靜地延伸,連繫了古代中國、中亞和歐州各國的經濟、宗教、文化和藝術的交流,漸漸發展出的一條絲綢之路。驀然回首,已是一條千年古道。

現代繁忙、金融薈萃的香港,與遠古荒漠、文藝薈萃的絲綢之路,乍看本是互不相干、一古一今的兩個都市。然而,古代絲路與現今香港,同樣擔當著「以國際商貿為主、達東西文化交匯」的國際都會一職。兩者皆唱著同一調子的主題曲,抓著同一得天獨厚的地靈人傑。

絲綢之路是由中國西北部開始,穿越中亞諸國而達歐洲,是古代歐亞通商貿易、宗教文藝交流的重要途徑。它繾綣綿延數千里,迴盪歷時二千多年。在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佔十分重要地位。絲綢之路的起點為中國長安,穿過河西走廊後抵達敦煌。絲路在敦煌則分為南北二道。南道為西出陽關,經樓蘭、于闐等地越蔥岭(帕米爾高原),再經大月氏、安息到羅馬全長七千多公里。北道為西北出玉門關,經車師前王庭、龜玆、疏勒等地越蔥岭,經中亞、西亞到羅馬。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往西域的通道。自始各國大使、法師、商旅等,伴以駝鈴和風沙聲,一步一艱辛地踏出這條貫通中西各國文明的絲綢之路。而中國與中亞各國的交流繼而暢通起來。二千多年來,歷史的春秋風雨,都記印在這條國際商道之上。自漢唐以來,東方形成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封建帝國,而西方亦有高度文明的羅馬帝國,東西兩大帝國間,還有「重商主義」的安息(波斯)、大食(阿拉伯)、貴霜帝国和天竺(印度)。換言之,絲路是一條高度發達的貿易經濟帶,把歐亞大陸連結起來。所以歐亞各國為保護絲路這條出入口的經濟大動脈,自然盡量長期保持太平,不受戰亂、民族主義和政治的干擾。

嘉裕關長城現貌。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戈壁沙漠,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
嘉裕關長城現貌。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戈壁沙漠,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
玉門關現貌。也是唐代玉門關的遺址。唐代詩人王之渙就曾留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佳句。
玉門關現貌。也是唐代玉門關的遺址。唐代詩人王之渙就曾留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佳句。

史載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到唐德宗貞元十四年( 公元 792年),一百多年間,阿拉伯大食帝國遣華的使臣商隊即達三十七批。迢迢千里的羅馬帝國在唐朝遣使入貢達七次之多。文明發達國家的商業往往是以自己國內獨有的天然資源、先進技術所出的產品和工藝品為商品,以其獨特的價值譽滿四方。國家藉以宣揚國勢、商人得以從中獲利、各國人民購得別國精品,是各取所需的供求關係。通過絲路,中國出口輸入西方國家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其次有茶葉、瓷和漆器、金銀器、藥材和書籍等出口貨物,還有當時獨有的先進發明造紙和印刷術。通過絲路由西方國家輸入中國的物資有﹕東南亞香料、羅馬玻璃製品和波斯地毯等,此外還有珠寶如象牙、水晶、瑪瑙、琥珀,林林種種﹔日用品如檀香、胡椒、毛皮,包羅萬有﹔及各種珍禽異獸如良馬、獅子和孔雀等。

隨著絲路經濟貿易的繁榮,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絲路不但促進了中西各國的物資交流,也助長了各國的精神文明交流。中華民族的天文學、醫藥學、繪畫藝術、文學和音樂等源源不絕地傳入西方,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而言,羅馬的琉璃工藝品和雜技百戲、波斯地毯、阿拉伯音樂和舞蹈、印度佛教及其藝術等,滔滔不絕地經西域,連帶當地特產如葡萄、西瓜、石榴和胡桃等也陸續傳入中國,對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特別是佛教的傳入,不但豐富了中國的詞彙,在繪畫建築雕刻藝術上,也吸納了西域和印度的成分,再與中原本土文化長期互相影響,把佛、道、儒三家思想融合為一,形成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自成一家的中國佛教藝術。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a7%b1%e6%85%a7%e7%91%9b%e5%8d%9a%e5%a3%ab/" title="Posts by 駱慧瑛博士"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駱慧瑛博士</a>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英國劍橋大學羅賓遜學院院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副研究員及藝術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專研敦煌唐代觀音經變、敦煌吐魯番文獻等。專著《觀心自在 —— 香港觀音誕與觀音信仰探源》為首屆「想創你未 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獎作品,並榮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出版獎,及著《緣繫敦煌》。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