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鬧市中的靜逸—常霖法師和瑜茶舍創辦人容德如茶禪對談

泡茶相信是不少人的興趣,甚至可能有朋友已經參加過常霖法師的「千人茶禪」,或者到過瑜茶舍品茶。早前,常霖法師和瑜茶舍創辦人容德如(Catherine)小姐在尖沙咀星光行誠品書店內的瑜茶舍就「茶禪」進行了對談,讓我們聽聽兩位借茶言道,談及茶禪、藝術、人生。

泡茶亦可以是禪

訪談在瑜茶舍舉行。初次到訪的朋友必定會被窗邊的大型落地玻璃所震撼,加上當天陽光充沛,可以從茶舍中一覽尖沙咀海旁的遼闊美景,看到藍天白雲,令人心曠神怡。回望茶舍,舍內佈置精緻,充滿古雅韻味。每一件擺設都是精心挑選、精心設計。來到茶舍的朋友,未品茶前就能藉着古雅的環境慢慢將心收攝下來,準備好靜心地去品茶。

正式開拍前,茶舍主人德如小姐熱情地向眾人招待自己親手泡的茶,泡茶的過程讓人難忘,親身感受到茶之文化及修養。

筆者是名舞者,明白動作能反映人當下的心態。而在欣賞德如小姐煮茶的過程時,不禁讚歎茶藝師沖茶的細膩動作—手部先從靜止到起動,沒有一絲突然,然後手與茶壺溫柔地接觸,用「剛剛好」的力量提起茶壺,随之將茶壺輕輕傾斜,讓圓潤的水柱緩緩落入茶杯中,沒有濺起一絲水花,杯中的茶也隨著水柱的注入起舞,清澈透亮、微帶綠意的在茶杯中升起。整套動作行雲流水,熟練而利落,沒有多餘的力度,加上德如小姐沖泡茶時一絲不苟,全神貫注地做出每個動作,讓整個沖茶過程猶如一場的「剛剛好」的舞蹈表演,一心一意卻從容不迫地專注當下,未開始前就能以眼精先欣賞到茶禪,非常幸運!

而常霖法師在正式開拍前亦不經意地展現出法師細膩的視角及過去多年的專業攝影經驗。當筆者正在為德如小姐的泡茶拍攝,法師注意到拍攝角度恰巧背對陽光,他說,從這個角度拍攝能夠讓陽光穿透透明的玻璃茶杯,清楚地拍展現茶的顏色及茶葉形狀。此外,工作人員正在準備設置拍攝器材時,常霖法師注意到熒幕中兩個鏡頭的頭頂空間不對稱,提醒工作人員注意,讓拍攝畫面更加平衡。讓人不禁想到,只要心在當下,藝術就在身邊。

藝術、做人一樣,要跳出框框

常霖法師和德如小姐兩位對藝術有深厚的興趣,亦不約而同地曾經就讀設計系,那究竟設計思維怎樣影響他們?讓我們聽聽他們說吧。

常霖法師提到,他記得當時他上第一堂設計課時,老師就問全班同學:「你們來讀設計,其實是讀甚麼?」一開始同學有不同答案,說要做出漂亮的東西等等,老師卻不以然意,反而強調讀設計是要「解決問題」。這個說法一直影響著法師。設計就是要找到「因」——也就是說,不管做弁茫麼事,都要先問自己為甚麼要做。

另外常霖法師提到,如果設計時要發揮創意,就一定要敢於跳出框框。因為我們平時做任何事情,其實都已經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覺得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很多時這種概念會限制我們。但是,如果你有設計思維時,你就會想知道:我試試這樣行不行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法師以前從事攝影工作時,他有句口號是「What’s next?」,也就是說,當拍了一張照片,覺得滿意了,他就會問:那麼下一步是甚麼呢?接下來可以怎麼做呢?這些問題就可以帶他跳出框框,找出其他可能性。

而德如小姐同樣打破了框框而創辦了茶舍。小時候的她已經十分喜歡藝術,長大後便修讀設計,但畢業後她並沒有從事相關工作,而是入行「做茶」。友人都替她感到可惜,但她卻想打破既有的框框。

創辦茶舍時,咖啡文化流行起來,每條街都有一兩間咖啡室,然而她卻留意到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大家都會去學習養生等方面的知識,而茶正好契合了當時的時機。同時,德如小姐在街上留意到很多人都焦躁不安,而她自己也有這樣的時候,發現大家很難找到一個抒發情緒的方式。所以,她就萌生起創辦茶舍的想法,希望茶舍能打破框框,除了提供優質的茶讓客人享用外,亦希望藉著茶文化讓茶舍成為一個療癒的場所。

而開辦茶舍後,曾經有些客人來品茶指,到茶舍像回到家中「飲湯」的感覺,或者說有種避世的感覺,而這就是德如小姐希望茶舍能夠做到的,讓茶舍的客人在緊張的生活中找到平衡。

常霖法師:茶禪就是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

除了藝術外,兩人對話亦談及到禪修,德如小姐指自己早有聽聞禪修的好處,亦曾借助手機應用程式幫助自己練習,但在創業過程中,生活變得忙碌,早上睜大眼睛就要開始工作,直到晚上休息,漸漸忘記了要禪修這件事。

一次機緣下遇到常霖法師,德如小姐表示自己沒有時間練習,當時法師就問她:「你每天都喝茶嗎?」「是的,我每天都有喝茶的習慣。」法師便提醒她:「禪的意思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而在日常生活中任何時候都可以做。那麼在你泡茶的時候,放下其他事情,就專注於泡茶的當下吧。」

法師補充:「放下的並不是指重要的事情,而是內心的煩惱和問題。很多時問題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我們想太多了。心在過去或未來,沒有回到現在。正如你在泡茶的時候,心就需要完全在當下。因為如果心裏想著第二件事,茶的味道就可能不如預期。所以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

這番話改變了德如小姐對禪修的看法,現在每一盞泡茶的時間都是她禪修的時間。她指在某種程度上,在過去的十年裏,每一次她都在專注地泡茶,對她的性格、人生觀都有了一些轉變。以前可能會因為一點小事而不悅,到現在小事好像沒那麼嚴重了,不太能影響到她,即使有不開心的事情,也能較易看得開。

為自己、為他人在人生中留白

常霖法師提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慣性地追求更多,正如不斷累積更多和學習更多。然而,禪修的目的剛好相反,是要學習減少,正好與品茶有相同之處。泡茶不僅僅是為了喝,更是為了在生活中留下一段沉澱的時光。他以大眾拜訪他作為例子,不少朋友希望法師能夠幫他們解決煩惱。但通常法師會邀請他們先飲一杯茶,他慢慢沖泡,先不要讓他們急著說話,然後來訪者從一開始皺著眉看著法師泡茶,到後來眉頭開始慢慢鬆開。這是因為這段時間裏他只是看著法師泡茶,他的腦袋就不會再想那些麻煩的事。泡好後,再請他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品嘗,讓他們喝完三杯茶後,才讓他們開始講。這時,茶的留白好像讓煩惱減少了。

同樣地,法師提到如果我們的生活被排滿了行程,沒有任何留白,我們的心靈會像身體在狹窄空間一樣感到不適,這也可能使我們的心靈感到疲憊。即使我們沒有立即意識到,但長此以往,心理狀態可能會出現問題。

德如小姐亦同意法師所言,以前的她會想追求成功而把生活填滿,但後來她發現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因為公司可以變得更大,可以賺更多錢,可以僱用更多員工。究竟目標是甚麼呢?即使你達到了目標,你還是想變得更好。而現在她希望平衡得到工作與家庭,開始嘗試去享受過程,不只著重結果,同時她感謝顧客和員工支持茶舍的營運。

茶禪的最後—品嘗清水

去到對談的最後部分,常霖法師邀請大家品嘗清水。他指這樣做有一層有含義,就是品嘗一杯茶與品嘗一杯水時,態度其實可以是一樣的,就是剛才品嘗到的茶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都應該學會放下,不要執著,不要生起一個分別之心。生命裏的一切都值得我們去珍惜和重視。

後記

筆者有幸品嘗到德如小姐所泡的一款名為「鴨屎香」的烏龍茶,茶的味道非常清新,飲用後齒頰留香。它可以是一種冷泡茶,在夏天品嘗也不會感到炎熱!

筆者特別喜歡茶舍主人的一番話:她說人生如茶—初出茅蘆的人生就像綠茶,帶點清澀。當人生開始有點歷練時,就如烏龍茶,人生也開始追求層次。最後,人生經歷更豐富,體驗過人生的不同風味,普洱就最能代表人生的百味交集和複雜的層次。

假若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好好靜下來,輕鬆地品嘗一壺茶,不就是回到當下,好好地感受和體驗生活中無處不是禪修的樂趣嗎?人生不同階段,就有不同的味道。容我用一個邀請作結:不論您在哪一個階段,請您就好好地去嘆茶吧!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4%ba%ba%e5%85%81%e4%b9%85/" title="Posts by 人允久"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人允久</a>

喜歡將事物拆解的學佛「初哥」,相信佛法就是在生活中應用的「秘技」,用來解決日常的煩惱。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