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訂閱通訊
简体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Buddhistdoor Globa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Search
Close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Menu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早在星雲大師心裏和行為裏的人間佛教:在生活喜樂中普濟眾生、在持戒修善中培養無量大心,在心佛眾生等無差別裏證成佛陀本懷

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的創辦人星雲大師昨日(2023年2月5日)下午安詳捨報。大師畢生提倡「人間…

全文 »
佛門網 2023-02-06

《六祖壇經》中的「自性」是甚麼?略說自性與生活日常之關係

《六祖壇經》是記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生平及開示典籍。「自性」一詞屢見於《壇經》。〈行由品〉記載惠能大…

全文 »
陳惠芬 2023-02-01
圖:網上圖片

透過戒、定、慧修習,有效管理欲望、情緒及見解,培育如實知見的能力

佛法也認為人普遍受貪(欲望)、瞋(情緒)、癡 (見解)的習性影響。在貪取/渴求的欲望及憂慮/驚恐的情…

全文 »
鄺民彬 2023-01-31
圖:網上圖片

新的一年,讓我們說好話行好運!

虎年過去,活潑的兔子又要登場,聖嚴法師的話在心中響起:「大家說好話,大家做好事,大家轉好運……」…

全文 »
梁錦萍 2023-01-29

新年新願力,從安世高譯經看如何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實踐願心——「百喻人間」系列之九

(續上期) 原典 昔有國王,產生一女,喚醫語言:「…

全文 »
誠蓮仁 2023-01-24

常悟心、常實踐是修心的入門實踐:從憨山大師《觀心銘》看有關「心」的思維

人人都有心,心可以理解為心臟,也被解作思想、意識及…

全文 »
陳惠芬 2023-01-18

照顧好當下,明天的痛苦,明天再料理吧!──「人間習作」系列之二

人生各種苦?甚麼是最苦?生老病死愛別離。 面對疾病…

全文 »
定印法師 2023-01-16

如何在面對疾病及壓力下仍保持安康?從佛法看「有益健康模型」:理解、應付及意義

面對人生不同的逆境,若未能適應及處理便會產生壓力,…

全文 »
鄺民彬 2023-01-14
圖:網上圖片

表達欣賞的真正目的,是建立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很多人認為讃賞能讓其他人感到被欣賞,以此能提升自信和自尊。我們給予讚賞,目的是甚麼?我們是希望有更多…

全文 »
張仕娟 Christine 2023-01-11

決定停一停,竟修補了和媽媽的裂痕: 你在「心呼吸」嗎?(常霖法師「自在生活禪」網上課程現正接受報名)

「在那活動裏,我跟一群青年人分享和示範每天早晚禪修的好處。其中一位練習了個多星期後回來找我,說希望法…

全文 »
甘凡 2023-01-06
圖:網上圖片

歲晚在即,我們可曾有以境修心,學會轉換心靈空間?轉換心念,每一刻都是新的機緣⋯⋯

除夕過去了,新一年來臨,2022年成為每一個人的歷史,不知可有感悟與期盼?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如何在時…

全文 »
陳惠芬 2023-01-04
圖:網上圖片

禪修如何幫助學佛?太虛大師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們學佛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念佛、禪修、讀經論及做義…

全文 »
黃首鋼 2023-01-02
« 上一頁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 Page90 下一頁 »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 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 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BDG new1

贊助

rhfamilyfoundation_logo_BGC
tlky_logo_BGC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2023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