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訂閱通訊
简体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三十周年特輯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每月護持
    • 單次捐款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三十周年特輯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每月護持
    • 單次捐款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Buddhistdoor Globa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三十周年特輯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每月護持
    • 單次捐款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三十周年特輯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每月護持
    • 單次捐款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简体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若死後已過四十九天才為亡者迴向,能否幫到他?——暢懷法師學佛答問(七)

問: 何謂「幽冥戒」?可否替先父受幽冥戒? 答: …

全文 »
暢懷法師 2025-07-07

《觀經》的下品下生文與彌陀第十八願「唯除文」有抵觸嗎?(下)

第十八願的「唯除文」,此就未造業而解也 上文談及,…

全文 »
關其禎 2025-07-06
圖:Pixabay

敬畏的力量:在緣起中滋長內心的喜悅與平靜

一行禪師與梅村的教導強調,正念讓我們以「如初見花開」般的敬畏心,觀看自己與生命,回歸真實美好的生命本…

全文 »
郭湄湄 2025-07-05

受了在家菩薩戒,可否聽音樂和學琴?——暢懷法師學佛答問(六)

問: 在「中陰身」階段,是以甚麼樣子出現的? 答:…

全文 »
暢懷法師 2025-06-30

超度的功德不僅利益亡者,也對生者有所裨益,是一種自利利他的慈悲行為

在佛教裏,為逝者超度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所謂超度…

全文 »
演然 2025-06-26

泰國拜的「四面佛」是不是佛教的佛?——暢懷法師學佛答問(五)

問: 泰國拜的「四面佛」是不是佛教的佛? 答: 早…

全文 »
暢懷法師 2025-06-23

欲想健康長壽,務必把身心協調平衡——暢懷法師《靜坐講義》(二)

有人認為打坐是消極的,是出家人的事,非世人所為。其實不然,無論那一個行業,那一個團體,那一個人,假使…

全文 »
暢懷法師 2025-06-20

身處這個時代,就要說這個年代應該說的話——暢懷法師學佛答問(四)

問: 日前閱讀《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此書由夢參老…

全文 »
暢懷法師 2025-06-16

靜坐是修養身心最好的方法——暢懷法師《靜坐講義》(一)

自序 十餘載前,愚任香港工商日報佛教刊版編輯,當時…

全文 »
暢懷法師 2025-06-09
圖:Pixabay

從害怕因果到精進修行:羅睺羅尊者的轉念

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兒子,佛陀成道六年後,便回到家鄉迦毗羅衛國,度化當時十五歲的羅睺羅。羅睺羅…

全文 »
郭湄湄 2025-06-07

色不迷人人自迷!談《增壹阿含經》之味著

佛陀在經典中提到,五欲雖妙,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一起沉浸其中,要看某類人,有哪項偏好,同樣的一種東西,…

全文 »
持然法師 2025-06-06

燃香在手,或燃香在頭,有沒有分別,意義是甚麼?暢懷法師學佛答問(三)

問: 燃香在手,或燃香在頭,有沒有分別,意義是甚麼…

全文 »
暢懷法師 2025-06-02
« 上一頁 Page1 Page2 Page3 ... Page57 下一頁 »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 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 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贊助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2025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give you the most relevant experience by remembering your preferences and repeat visits. By clicking “OK”, you consent to the use of ALL the cookies. However, you may visit "Cookie Settings" to provide a controlled consent.OK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