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日,又稱佛滅日,即佛陀在世間圓寂的日子。他出生、出家、成道與涅槃的具體時間,在經典以及相關史書記載不一,大乘佛教國家(如中國、日本等)一般以農曆二月十五日為佛陀涅槃日(今年合陽曆3月14日)。
「涅槃」,梵語,原意為熄火,亦意指煩惱的止息。時值佛陀涅槃紀念日,我們當學習煩惱的止息。
現今不少學者一般認為佛陀降生於公元前623年,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足跡踏遍恆河兩岸,八十歲時(即公元前543年)涅槃。
當佛陀宣布將要涅槃時,他的眾弟子都很難過。佛陀安慰他們說:「我一生所說的教法,已經很多,只要你們能依照著去實行,就是我法身永遠在人間了!」
佛陀涅槃前教導人們:應常常思念佛陀的生處,佛陀的悟處,佛陀的說法處,佛陀的涅槃處。更要緊的是,身、口、意常行慈悲。
《佛遺教經》中,記載了佛陀臨入涅槃時,為後世佛弟子所說的最後教法,內容大要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戒」的基本是制五根,像是少睡眠、不瞋恚、不憍慢、不諂曲,而「定」的基本則是遠離憒鬧、獨居閒靜之處,精進不懈、收攝不忘失;至於「慧」則是從「苦、集、滅、道」四聖諦中去思考無我及緣起法。佛陀的遺教,鼓勵我們每當人生碰到抉擇時,選擇走向善法,例如受到他人誤解時,選擇不以惡言還施,而是以諒解或慈悲的方式回應。[1]
延伸閱讀:
佛陀入滅後還存在嗎?——淺談涅槃者的死後狀況
[1]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導讀佛遺教三經 齋明寺傳遞佛陀涅槃前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