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編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動畫電影《哪吒2》,最近紅遍各地,累計全球票房突破150.19億元人民幣。哪吒本是印度佛教的護法神,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哪吒」的形象也不斷變化,見證中國宗教融合的時期。山東社會科學院當代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進為大家介紹哪吒的「身世背景」。
張進表示,中國人所熟知的哪吒故事,最初來自印度佛教,哪吒是印度佛教的護法神。「據現有資料,北涼時期,曇無讖法師所譯的印度佛教典籍《佛所行讚》最早提到哪吒,稱他是毗沙門天王(佛教四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的第三子,是佛教護法神。」
敦煌壁畫中保存的早期哪吒圖像,呈大頭、牛眼、朝天闊鼻、雙手合十之狀,是威猛有力的形象。早期從印度傳來的佛教護法神塑像講求「身現惡相、心作大悲」,哪吒外表越是兇猛,內心越是慈悲。
張進解釋,哪吒的「三頭六臂」從何而來?原來這是因為在印度傳說中,多頭多臂是法力的象徵,只有修行到一定境界,才會呈現多頭多臂的法身形象。然而依照中國人的文化,一頭對應兩隻手臂,所以「三頭六臂」比較符合文化理念。因此,許多小說就將「三頭八臂」縮減為「三頭六臂」。
他介紹,哪吒的故事源自印度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後,他的形象廣泛出現於《封神演義》、《西遊記》等民間傳說中。在南宋以前的典籍中,哪吒法力高強,其職責是守護佛法、掃除邪惡。到了北宋,哪吒的故事開始進入佛教禪宗典籍中,如《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都講述了哪吒與父母的離奇故事。
見證宗教融合的時期
到了中國南宋至元代時期,哪吒的形象開始在一些道教典籍中出現。哪吒的故事也被寫入元代雜劇,並搬上舞台。明代時,哪吒的形象傳播更廣,《封神演義》、《西遊記》兩部讓他在民眾中產生巨大影響力。在《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武藝來自太乙真人,兵器是道教的靈物(風火輪,可見其形象已融入道教。[1]
張進分析,哪吒的故事經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來漸漸融合道教與民間傳說,形成跨地域、跨宗教的多元文化。
延伸閱讀:
虛虛實實的哪吒——原是佛教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