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可不可以變成聲音,讓大眾在各個地方都能聽到一條絲綢之路?」譚盾第一次去敦煌的時候,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這麼問道。在樊院長頗具詩意的啟發下,譚盾自2012年起,在數十次往返敦煌採風學習的基礎上,借鑒融合了敦煌樂舞古譜與唐代宮廷音樂,著重突出中國古樂的音色韻味與音律特點,打磨出一曲不同於原先的交響樂版的中國國樂《敦煌·慈悲頌》一條聽得見的絲綢之路。
12月31日晚,上海大劇院2022新年音樂會上,譚盾創作的國樂《敦煌·慈悲頌》將在上海大劇院大劇場全球首演。
這場演出陣容強大,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女中音歌唱家吳虹霓、女高音歌唱家郭森、男高音歌唱家韓蓬、原生態呼麥男低音歌唱家哈斯巴根、原生態女高音歌唱家澤仁央金與蘭州音樂廳敦煌合唱團,攜手琵琶演奏家李勝男、二胡演奏家盧璐、箜篌演奏家劉宣邑、嗩吶演奏家徐紅兵等一起獻演,呈現融合敦煌藝術、東方哲學、當代詩意的民族之音,和觀眾一起開啟辭舊迎新的美好篇章。
把最古老的敦煌壁畫譜寫成曲
譚盾:「我特別希望敦煌穿上新的衣服,成為一個嶄新的,又古老的敦煌」。怎麼讓敦煌「穿上新衣」?在譚盾看來,要把敦煌壁畫變成故事,再把壁畫裏的故事改編成音樂。國樂《敦煌·慈悲頌》一條聽得見的絲綢之路由上海民族樂團委約譚盾創作,耗時兩年時間進行「再創造」。在創作時,譚盾也加入了自己對當代國樂的教育及其未來傳承的思考:「中國樂器的音色實在太迷人,而敦煌壁畫居然在1,000多年前,已經開始畫音色、畫音量、畫音流。敦煌壁畫中畫有500多支樂隊,其中148窟中壁畫所展示的超大型樂隊,讓樂隊形成的歷史又往前倒溯了1,000年,多麼神奇而不可思議。那些『不鼓自鳴』的敦煌壁畫,畫的就是用思想擁抱宇宙,用藝術繼續講中華祖先如何教我們:做人識世、奉獻慈悲、創造人類善良與和平。」
以敦煌壁畫與民間傳說為故事藍本,中國國樂《敦煌·慈悲頌》共分為六幕:《菩提樹》《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玄奘東歸》《彼岸》,以史詩的形式將壁畫的戲劇情節娓娓道來,通過民族音樂與千年壁畫的美妙共振,展現古老絲綢之路上敦煌文化的哲學思想、人文價值與道德規範,揭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與文化胸懷,激活敦煌文化生命力。
讓塵封在壁畫中的古樂器「活」起來
《敦煌·慈悲頌》呈現了一場跨越千年的音樂對話。此次2022新年音樂會國樂《敦煌·慈悲頌》的演出現場中,還有三件特別的樂器——敦煌反彈琵琶、鳳首箜篌和敦煌奚琴。它們都是譚盾親自研製復原的敦煌古樂器,讓在古老壁畫中的樂器從歷史走入現實,還原到了舞台之上。當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一同奏響,千年前的敦煌古樂彷彿真正「活」了起來,揭秘塵封千年的繁華綺麗,再現絲綢之路的輝煌與燦爛。
對於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們,演奏敦煌古樂器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戰與突破。
樂團二胡演奏家盧璐演奏的敦煌奚琴,可謂是如今二胡的祖先,但無論是從樂器的演奏手感上還是外觀造型上,兩者都有著很大的區別,「二胡是一個單音樂器,它只有兩根弦,一般情況下只能演奏單音,而敦煌奚琴有三根弦,可以同時利用低音的兩根弦來巧妙的演奏出四度雙音的效果,非常有意境。這次我們選用了第一代的敦煌奚琴,在音律音準上它還不夠穩定,需要我極大程度地去控制,這是極為考驗的,但每當聽到這蘊含了數千年文化的聲音,都給了我很強烈的代入感,希望將敦煌音樂原汁原味地展現給觀眾們。」
樂團琵琶演奏家李勝男也在本次演出中呈現了敦煌壁畫中家喻戶曉的反彈琵琶,「敦煌反彈琵琶和我們平時演奏的琵琶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定弦的不同,左手的把位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此外,在練習中我也嘗試習慣不同的演奏姿勢,琵琶原是豎抱演奏,而反彈過程中,我完全看不到琵琶左手『品』的部分,通過不斷的練習才達到瞭如今可謂『盲彈』的效果。同時,在本場音樂會中我也第一次上台表演樂舞,重現敦煌壁畫中的舞姿,對我而言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與突破。」
鳳首箜篌則是譚盾在深圳樂器廠親自定做,由許多九十後樂器匠人精心打造。 「他們製作古代的樂器是從3D列印開始的,用極為科學的方法來塑造古代的樂器,這也是我第一次嘗試」。譚盾表示,在一比一還原敦煌壁畫鳳首箜篌的基礎上,音樂會中的鳳首箜篌另加了一排弦,更加符合和方便了現代的演奏。上海民族樂團箜篌演奏家劉宣邑說:「復原後的鳳首箜篌配上了飛天舞,撥動琴弦時都感覺自己就是那個演奏箜篌的飛天神女。」
在介紹樂器時,譚盾提到本次音樂會的一大原創特是篳篥(bì lì)七重奏。篳篥是唐代宮廷樂中的主要樂器之一,曾經創造了唐代音樂的輝煌,可惜的是使用的人越來越少。作為一位作曲家,譚盾希望篳篥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 「我用了七支篳篥,宮商角徵羽五個調式,還加了一個清角變宮。」據譚盾介紹,每個篳篥演奏者的調都不一樣,但神奇的是,碰到其中某一個音的時候七個人發出的是一模一樣的聲音。
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在本次演出中演出佛陀一角,聲音渾厚細膩、堅實有力;女中音歌唱家吳虹霓,是世界上最年輕進入英國皇家歌劇院演唱的中國歌唱家,迷人的音質、靈巧的花腔,極具感染力;上海歌劇院獨唱男高音歌唱家韓蓬飾演六祖慧能,講述「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的人生哲學;蘇黎世歌劇院簽約獨唱女高音歌唱家郭森演繹《千手千眼》中的觀音,銀鈴般的音色帶領觀眾穿越古今;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唱演員、藏族原生態女高音歌唱家澤仁央金被譽為「藏歌百靈」,悠揚婉轉的音色觸動心靈;蒙古族原生態呼麥男低音哈斯巴根則現場展現神秘低沉的呼麥技巧,彷彿從遠古傳來的聲音,令人震撼。
節錄轉載自新浪新聞: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11231/40933730.html
延伸閱讀:
日本僧人結合現代音樂與佛經,以經文療癒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