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敦煌藝術的女兒」 93歲常沙娜的設計人生

敦煌,是常沙娜設計人生的主題。(圖:央廣網)

2024年2月的中國春晚舞台上,創意節目《年錦》登場,四位表演者身著漢、唐、桑治、明時期的漢服,鏡頭前,傳統紋樣如瑞獅紋、牡丹紋、月桂紋及葫蘆紋等,皆精妙呈現。

這是九十三歲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家、圖案學家、藝術教育家、設計家常沙娜最新完成的一項作品。

節目籌備期間,導演組邀請常沙娜任藝術顧問,設計團隊從史料中提取出各式紋樣,以手繪的方式進行整理,最後再由常沙娜做手繪修改。

「我是敦煌人,我的家鄉是敦煌⋯⋯」面對央視的幕後採訪鏡頭,常沙娜說,「我很喜歡紋樣,每次看到它們就像見到我的老朋友。我這一輩子都在和紋樣打交道⋯⋯」

敦煌,是常沙娜設計人生的主題。她在敦煌長大,不斷從敦煌元素中汲取設計靈感,為宣揚敦煌藝術奔走一生。她被稱為「敦煌藝術的女兒」,2019年,她獲得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終身成就美術家」榮譽稱號。

從巴黎,到敦煌

法國里昂有一條河,叫La Saone。

1931年,在里昂國立美術專科學校留學的常書鴻決定,用法語詞彙Saone為剛出生的女兒命名,音譯即為沙娜。

1935年秋季的一天,在冼拿河畔的舊書攤上,常書鴻發現一套六大班的《敦煌石窟圖錄》,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書,收錄了他在中國敦煌石窟中拍攝的300多幅壁畫、雕塑的照片,作品的創作跨越千年。

1933年,常沙娜與父母在巴黎合照。(圖:央廣網)

常書鴻感到震驚:「它們的筆觸遒勁有力,構圖氣魄雄偉,人物刻畫生動有力,其筆觸的奔放,甚至比現代野獸派的畫還要粗野⋯⋯」他後來與常沙娜說,他一直崇拜歐洲及文藝複興的藝術,卻不知祖國有傳承千年的石窟藝術,他為此感到慚愧。也是從那時起,他下決心要回國尋訪敦煌石窟。

1942年8月,「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常書鴻任副主任。他終於有了親赴敦煌的機會。

1943年年底,常沙娜姐弟隨母親抵達敦煌。常沙娜坐著牛車去參觀「千佛洞」(後稱「莫高窟」),她記得,天很藍,千佛洞前的大泉河凍成了一條白白的冰河。

一進洞,她立刻著了迷,「在洞口射進的陽光照耀下,裏面有那麼多從未見過的壁畫、彩塑,鋪天蓋地,色彩絢麗⋯⋯」

一家人居住在千佛洞中寺的一間房內。吃的是食堂的大鍋飯,每餐必配鹽巴和醋,以中和當地的鹼性飲用水。

常沙娜與父母在莫高窟內。(圖:央廣網)

在敦煌,常沙娜每天早起,先練字,後學習法語,並請董希文輔導語文和西洋美術史,請蘇瑩輝輔導中國美術史。在父親的要求下,她還與大人一樣,每天去洞窟臨摹壁畫。

「爸爸要求我從客觀臨摹入手後,以整理臨摹為準,將北魏、西魏、隋、唐、五代、桑治、元各代表窟的重點壁畫全臨一遍,並在臨摹中瞭解壁畫的歷史背景,準確把握歷代壁畫的時代風格。」常沙娜說,她每天都踩著蜈蚣梯爬進洞窟,早晨的陽光直射進來,把滿牆的色彩斑斕照亮,她便開始興致勃勃地作畫。在大漠荒煙中,她修行著「自己藝術人生第一階段沒有學歷的學業。」

1948年至1950年,常沙娜受加拿大籍猶太人葉麗華邀請,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術學校就讀。1950年年底,在留美進步學生的影響下,常沙娜毅然放棄在美國未完成的學業,提前回國了。

回國的第一樁事,她協助父親常書鴻,在北京午門城樓上舉辦了一場「敦煌藝術展」,在這個展覽上,她接待了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他們參觀了「敦煌藝術展」後,決定不拘一格聘任常沙娜為清華大學營建系工藝美術教研組助教。也是從那時起,她走上了工藝美術、藝術設計的道路。

在清華大學營建系,常沙娜陪同林徽因一起尋訪彼時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工藝工廠,為它們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便於生產的新穎圖案。

1952年,「亞洲及大平洋組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在林徽因的指導下,常沙娜設計出了帶有敦煌藻井圖案的絲綢頭巾,作為贈送各國代表的禮品。

1953年,常沙娜被調到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立,常沙娜被調至染織系,教授圖案基礎課和染織設計課。

1958年至1959年間,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指揮,在北京城內建造各具特點的首都「十大建築」,人民大會堂就是其中之一。

常沙娜回憶,她參與了人民大會堂建築裝飾設計的全過程。她秉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設計方針,結合結構、採光、音響等考量因素,經過反覆推敲,最後完成了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頂燈飾設計方案,在裝潢風格上吸取敦煌唐代圖案紋樣的特點,採用適應於宴會廳明亮輕快的總色調,富麗而淡雅。

常沙娜設計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頂燈飾。(圖:央廣網)

1983年至1998年,常沙娜擔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1994年,她主持設計了中央人民政府贈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紀念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該雕塑要具有「永久性、紀念性、美術性」,既要體現中央贈送紀念雕塑的含義,又要考慮到香港樂於接受的寓意和形式。

常沙娜講述,1997年年初,她和團隊在香港實地考察,發現街頭遍布一株株紫荊樹,「看到舉目皆是的紫荊花,我真的是興奮不已:紫荊花是香港的區花,香港的區徽上不也是盛開的紫荊花嗎?」她為紫荊花拍了許多照片,畫了許多寫生,雕塑方案的雛形也就此產生。設計、製作共歷時半年,9.29米高的紫荊花彫塑完工了。常沙娜感慨萬千:「『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將永久地屹立在香港會展中心廣場,成為香港的歷史標誌和紀念物。」

常沙娜主持設計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紀念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圖:央廣網)

不要忘記你是「敦煌人」

常書鴻曾經寫信和常沙娜說,「沙娜,不要忘記你是『敦煌人』。」她將這句話踐行了一生。她臨摹、創作了幾萬件敦煌藝術作品,不知疲倦地向世界宣傳敦煌的文明。

1959年,常沙娜與李綿璐、黃能馥利用暑假前往莫高窟,臨摹、整理歷代壁畫及彩塑人物服飾圖案,共整理出彩圖328幅。受限於時代條件,這些資料直到1986年才出版發行,被命名為《敦煌歷代服飾圖案》。

2003年,已退休的常沙娜帶著四位研究生赴敦煌,編繪了《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一書。

2014年,她開始舉辦《花開敦煌》世界巡展,向人們展示、解析敦煌的圖案藝術,讓敦煌元素走入更通俗的世界⋯⋯

常沙娜合著的《敦煌歷代服飾圖案》一書(圖:央廣網)

2019年,常沙娜獲得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終身成就美術家」稱號,頒獎詞中寫道:「作為敦煌藝術的女兒,常沙娜以自己特殊的經歷,承載了敦煌藝術研究與現代藝術設計有機結合的時代之變⋯⋯」

2021年,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單位主辦的首屆「常沙娜設計獎」大賽啟動,以絲綢之路文化和敦煌藝術圖案為基礎,面向全球設計人才徵集優秀設計作品。

2023年10月,常沙娜回到敦煌莫高窟,給「常沙娜設計獎」頒獎,也為父親掃墓。在甘肅敦煌研究院門口,常沙娜和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相遇,兩人握手、合照,相談甚歡。常沙娜輕聲對樊錦詩說了句法語:「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兩位耄耋老人,在守護了一生的敦煌土地上,依依惜別。

兒子崔冬暉說,這兩年,年事漸長,母親的生活慢了下來。她每天早早起來,但不再奔忙,只是坐在一把舒服的椅子裏,閱讀、聽新聞,打打瞌睡。興起時還是要畫畫,默畫一些石窟復原的圖案,那是一些刻在她腦子裏的圖案。

偶爾,她會唱起法國的童謠,像在回顧記憶的最深處。最常提起的還是敦煌,她和兒子也說,這輩子最想念的地方就是敦煌。

轉載自新浪網:
https://portal.sina.com.h…7%94%9F/

延伸閱讀:
「敦煌女兒」樊錦詩將多年積蓄捐出,支持敦煌學研究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