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印度菩提迦耶舉行「比丘尼辯經大會」,500位尼師雲集,藉「辯經」驗證聞思修境界⋯⋯

(圖:Tibetan Nuns Project Facebook)

印度菩提迦耶於去年底舉行第二十六屆「尼師冬季辯經大會」,來印度、尼泊爾等地的500位比丘尼雲集,藉著「辯經」驗證聞思修境界。

辯經大會起源於西藏拉薩,傳統上只為比丘舉辦。在1995年以前,也只有比丘能夠辯經;直到近年,尼眾才得以在寺院中練習辯經,並參加辯經會。

《Lions Roar》報道,大會於10月16日至11月17日舉辦,為期四周,由二十位導師帶領。每天上午,尼眾會先研讀佛經,然後在下午3時至晚上8時半的辯論中,溫習所學的知識、理解經中要義。

辯經 ── 與別不同的學佛方法

佛學辯論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佛陀時代。佛曰:「苾芻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煉金需要經過反覆的磨煉,才能煉成純金;佛陀的教法亦需觀察思辨,不能單只因為恭敬心就信受。

「辯經」是藏傳佛教的學僧按照因明學的論證方式,研討佛學五部大論(量部、中觀、般若、俱舍、律部),藉此訓練思辯與覺察能力。他們會在辯經場,以經典為根據,為曾經研習過的議題辯論。這也是驗證聞思修境界的重要依據。

尼眾的期許:承擔身為老師的責任

三十歲的拉姆次仁法師(Lhamo Tsering),從尼泊爾前往菩提迦耶,參加辯經。她說,她還需要十年才能完成格西瑪學位(Geshema,相當於藏傳佛教的佛學博士)。「然後,我想向尼眾和貧民弘法。雖然背誦經文很困難,但辯經的時候,我感到法喜充滿。」

出家二十八年的丹增奇美(Tenzin Chimey)說:「我們的目標,是將來(以佛法)幫助他人。獲得格西瑪學位後,我會先閉關修行,將佛法『內化』於生命。這樣,我才能教導其他人。」

來自拉達克、四十歲的圖登卓卡法師(Thupten Drolkar),將於明年參加格西瑪考試。她認為,在佛陀成道的地方──菩提迦耶辯經,是很有意義的:「辯經可以積累很多功德,因為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讓心變得敏銳,從無明中解脫出來。」

她說:「我要學習更多,才能承擔起身為老師的責任。」

延伸閱讀:
美國的「西藏尼師計劃」如何護持未受教育的比丘尼讀書、上學,助她們獲得藏傳佛教的博士學位?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