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太虛大師圓寂紀念日:一生主張「佛法不離世間」,大師認為,我們不必在人間之外另尋淨土⋯⋯

3月17日是太虛大師的圓寂日,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示紀念。

太虛大師1890年生於中國浙江海寧,俗姓張,本名淦森,法名唯心,法字太虛。他兩歲喪父,由外婆撫養長大。外婆是虔誠的佛教徒,帶他到九華寺、金山寺等參拜。從此,他不單對佛法感興趣,也對於寺院生活和日課唱誦感到興趣。他十四歲那年在寧波天童寺剃度,後來隨寄禪和尚、水月法師和道階法師等學習佛法。

大師二十二歲開始講學著述,此後數十年間致力興學育才、出版刊物和改革僧制。他將現代教育制度引入中國佛教,成立漢藏教理院、棲霞山佛學院和武昌佛學院等,又創辦《海潮音》、《佛化新青年》等刊物。當中《海潮音》至今仍在發行,是中國佛教史上歷時最長的佛教刊物。

對於建立人間淨土,太虛大師有一套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淨土就是「一種良好之社會,或優美之世界。土,謂國土,指世界而言。凡世界中的一切人事物象皆莊嚴清淨優美良好者,即為淨土。」而有人發願,淨土就能出現,我們不必在人間之外另尋淨土。

他曾在《人生的佛教》指,學佛不一定要住寺院或出家為僧,如果我們能夠「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範,日進於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佛。他認為,人間雖然沒有西方淨土那樣莊嚴,但如果我們都持續不斷地修行和行善,人間便可成為淨土。

他亦反對隱居避世的修行,鼓勵僧人入世弘法,並以身作則,在上海廣播電台弘法,又到大專院校教學,成為首位在大學授課的中國僧人,打破了當時不少人對佛教的刻板印象。

大師於1947年3月17日年圓寂,世壽五十七,僧臘四十五,葬於浙江奉化雪竇山。據說大師的遺體經火化後,遺下300多顆不同顏色的舍利子。


延伸閱讀:
佛法不離世間:讀《太虛》傳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