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事佛像製作逾40年,他持續耕耘佛像的修繕、轉贈、結緣服務⋯⋯

卓進勇成立「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除了持續耕耘佛像的修繕、外借與轉贈結緣服務外,最大的心願是建構一個苗圃,培養人才,傳承佛像製作的知識與技藝。(圖:人間福報)

從事佛像製作逾四十年,卓進勇2021年邁入七十歲之際時,成立「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除了持續耕耘佛像的修繕、外借與轉贈結緣服務外,最大的心願是建構一個苗圃,打造一個平台,培養專業的工藝與宗教文化藝術創作人才,傳承佛像製作的知識與技藝,「人生到七十了,就是把最後的熱情,跟蠟燭一樣燃燒殆盡,就算不能當材料,我也願意當肥料!」他饒富熱情說道。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10至13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由卓進勇領軍的「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將首度公開亮相,舉辦宗教藝術展,屆時民眾將會鑑賞到別出心裁、186厘米高的景泰藍五方佛。(圖:人間福報)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10至13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由卓進勇領軍的「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將首度公開亮相,舉辦宗教藝術展,屆時民眾將會鑑賞到別出心裁、186厘米高的景泰藍五方佛、琉璃藥師佛等二十多尊不同材質的佛像,更邀請膠彩畫名家陳恭平,以及漆線、安金、雕塑師傅到展覽現場,親自拆解示範佛神像製作的細膩工藝,邀民眾細品味宗教藝術之美。

琉璃佛。(圖:人間福報)

卓進勇出身農家子弟,父親是虔誠佛教徒,哥哥後來也在基隆靈泉寺出家,「退伍後,我在哥哥帶領下,進入了佛像製作,至今已四十五個春秋了。」正因有信仰的基礎,卓進勇秉持恭敬與歡喜心製作每一尊佛像,「當慈悲莊嚴的佛像完成後,被大家請到寺廟、家中供奉,信徒在拜佛時,能從清淨法相中,心生虔誠,得到法喜,我也會覺得非常歡喜。」

紅木觀音菩薩。(圖:人間福報)

看到法會有需要 發心外借佛像

鏡頭轉到1980年代,當時台灣佛教鼎盛,各地常有法會啟建,亟需佛像來布置臨時佛堂。1986年起,卓進勇便直下承擔,發心免費提供佛像莊嚴道場,「從一開始十多尊,後來欲罷不能,越做越多,最後增加到200多尊,尺寸從最小60厘米到最5米高都有,全盛時期台灣一年有200多場水陸、齋僧等各式法會,大部份的佛像都由我提供,甚至海外如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的寺院道場也都會來借佛像。」

嵌珠彌勒。(圖:人間福報)

200多尊成本也要逾2,000萬(台幣),再加上搬運過程中難免磨損,回來後需要維修,卓進勇也特別租借200多坪的倉庫來安奉這些佛像,這些都需龐大經費支付,「我本身並無這麼大財力,過程中有借錢來圓滿,但因為自己是佛教徒,看到佛教有需要,剛好又從事相關行業,就想盡自己一份心力。」不僅如此,卓進勇也協助寺院道場、民眾媒合佛像轉贈,「例如有些寺廟精舍製作新佛像,希望舊佛像能找到有緣人轉贈供奉,我們也會鼎力玉成。」

將事業轉志業  成立修繕協會傳承

為甚麼想在古稀之年成立「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卓進勇分享:「七十歲之後,我想把事業轉為志業」,除了希望協會延續佛像的外借、修繕與媒合外,「最重要是,協會聚集我們這一輩經驗豐富的佛像創作者、工藝家,希望把累積幾十年的知識經驗、技藝功力傳承下去。」

景泰藍孔雀明王。(圖:人間福報)

「若沒有建構平台傳承,眼睛一閉甚麼都消失了,很可惜。」他強調,「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展現生命的價值。」有人說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本來就沒有要討好,吃力沒關係。」包括木雕、銅雕、漆器、玉器等各材質佛像的製作、修繕技術等,他們都會傾囊相授,盼能拋磚引玉,培育更多新生代,也樂意與同行交流分享,一同促進宗教藝術產業的蓬勃發展,未來朝國際化邁進。

迴向韋馱。(圖:人間福報)

蔬食文化節亮相  首推宗教藝術展

卓進勇說:「《人間福報》相當用心推展國際蔬食文化節,意義格外不同,因此協會也選擇在活動中跨出對外的第一步,首度推出宗教藝術展,讓大家更認識我們。現場也將陳列景泰藍、玉雕、銅雕、琉璃、水晶、漢白玉、阿富汗玉、緬甸玉、黑曜石等不同材質、不同造型工法的佛神像作品,同時邀請多位工藝大師親臨現場示範技藝,讓民眾能從製作到展品的過程中,一窺宗教藝術的豐富面貌。」



轉載自人間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co…?id=46985

延伸閱讀:
佛教藝術為何有療癒身心之效?它為我們開發內在的覺性,提供一條自覺覺他的道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