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答疑:如果沒有「分別心」,如何區分善惡、冷暖等概念?

(圖:Pixabay)

「不要有分別心」,是否就等於裝聾作啞?我們常聽到法師、同修勸告我們「不要有分別心」,但細想之後又不免疑惑:如果不去分別,如何區分男女、冷暖、善惡等等概念?

如果看到了、感知到了,卻非要說兩者之間不存在差別,豈不是裝瘋賣傻、裝聾作啞? 本文我們就來說說「分別」。

分別vs分別心

■ 這種「分別」可以有!

令我們感到迷惑、混亂的原因,通常源自於我們常將生活中的「分別」混同於佛教中的「分別心」,從而誤以為師長的勸誡是要我們不能區分所有相對的事相,從而減弱自己對事物的執著。

其實,佛教並不否定「分別」,因為性別、冷暖、事物的大小等皆由因而生,由緣而成,而佛教也不否定因緣果報。

例如分別今天的氣溫是暖是冷,從而增減衣物;或是依據出席的場合選取相應的衣物;或是分別電梯/手扶梯運行的方向,從而快速、安全地到達目標樓層;亦或是分別性別來選擇廁所。

對這些事物的「分別」並不會助長我們的煩惱、也不會讓我們造下惡業、帶來苦果,而「分別心」則截然不同。

■ 這種「分別心」不要有!

在正常「分別」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又主觀地去添加概念、加以聯想,從而陷入憎恨、憤怒、貪愛等種種情緒,便屬於師長提醒的「分別心」。

例如今天天氣冷,需要穿件厚外套,到目前這一步是沒有分別心生起的,但如果我們因為A羽絨服更新潮、美觀就決定穿A羽絨服,此時,對A與B美醜的分別就強化了我們對美的貪愛。

而這種貪愛可能會進一步對我們構成傷害,如穿著A羽絨服外出,被人無意弄髒,此時越是貪愛,被弄髒後則越易引發瞋恨,為將來種下苦果。

綜合上述,「分別」與「分別心」的區別就像用一面鏡子去照一張紅紙或一束火焰,前者會令鏡子如實地映照出紅色或火光,而鏡子本身不會有所變化;而後者在映照事物的同時,自身也會變紅或熔化,這便是「分別心」會帶給我們的苦果。

■ 這種「分別智」要會修!

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足夠的智慧與方法,來避免上述「鏡子變紅或熔化」的苦果,也即修學佛法,改惡向善。

一方面我們要經由日常的修行、誦經,覺知我們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區分身語意的善惡,從而找尋對治的方法,就好像鍛造金銀飾品的匠人,在冶煉金銀的過程中,先要用火鍛燒,去除雜質。

另一方面也要堅持日常的修行,與同修善友、法師多加交流,就好像鍛造後還要反覆用水淬火,直至金銀中的雜質漸除,變得更加調柔,才能製成最終的成品。

綜上,用智慧、知識去分析叫分別,用美醜、好惡來評論叫分別心,如果沒有辨別的能力就會失去取捨之道,修學時要時時刻刻警覺。

轉載自新禪風:
https://www.xinchanfeng.com/1-1/57137.html

延伸閱讀:
甚麼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