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願臣民安居樂業,永永普寧:這是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家寺院──承德普寧寺⋯⋯

普寧寺(圖:網上圖片)
普寧寺(圖:網上圖片)

說起「藏傳佛教」,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會是「藏傳佛教」道場分佈在西藏、青海等地,事實上並不盡然。偏居一隅的承德普寧寺便是在漢地為數不多的藏傳佛教道場,也因為有入鄉隨俗的習慣,所以普寧寺的建築結合了漢藏兩地的藝術風格,在中國建築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時使得普寧寺成為漢地佛教道場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們這天的目的地便是漢藏合璧的皇家寺廟——河北承德普寧寺。

每個寺院的建造大多會有一個緣起,普寧寺也不例外,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據說是乾隆為紀念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叛亂而修造,而「普寧」的意思是「自雪山蔥嶺,以至西海之廣大臣民安居樂業,永永普寧」。

清王朝政府歷來信奉藏傳佛教,從順治、康熙、再到雍正、乾隆等皇帝,無不重視藏傳佛教的發展,而普寧寺也是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家寺院。

普寧寺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鍾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藏式碉房建築——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大乘之閣內部分為三層,閣內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腰圍15米,重110噸,用木材120立方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是世上現存最大的木質佛像。普寧寺因此而聞名於世,其「大佛寺」的別稱也來源於此。像內為三層樓閣式構架結構,中間為一根主木,四周組合多根邊柱,分層雕刻。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細膩,繪色絢麗,生動地表現了觀世音菩薩的表情和神采,為中國雕塑藝術之傑作。

普寧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圖:鳳凰網佛教)
普寧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圖:鳳凰網佛教)

大乘之閣的北西東三面,對稱地構築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四座喇嘛塔,佈局有致,造型優美。

普寧寺,是「外八廟」之一,所謂「外八廟」是指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東北部八座藏傳佛教寺廟的總稱。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陸續建成。包括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安遠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因為這八所寺廟當時歸清政府的理藩院直接管理,且又地處北京和長城以外,故而稱其為外八廟。現如今,除溥善寺被毀,其餘都保留至今,普寧寺則是外八廟中保存最完整、最壯觀、規模最大的建築群。

(圖:鳳凰網佛教)
(圖:鳳凰網佛教)

在清朝末年,隨著清政府的衰落,普寧寺也隨之衰敗。直到1948年承德解放,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積極開展了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榻的大乘之閣等建築進行全面的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1986年以來,普寧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萬人參觀朝拜,中外賓客對普寧寺宏偉的殿堂、整潔的環境和優美的景色讚不絕口。

如果你嚮往藏傳佛教道場,又不便去西藏、青海等地,不妨去普寧寺走走,這裡既能讓你感受到藏傳佛教的神秘,同時也可以欣賞到漢傳、藏傳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承德普寧寺,漢藏合璧的佛教道場,去過便不留遺憾!

轉載自鳳凰網佛教:
https://fo.ifeng.com/c/8ClysIDmDpM

延伸閱讀:
台灣世界宗教博物館獲贈《龍藏經》復刻版。這是由宮廷製作的藏文《大藏經》,緣起於清朝康熙祖母發心修造,祈願「利樂庶民」⋯⋯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