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初機者為何應注重佛門行儀?僧徹法師開示唱誦、修持與人生正行之關鍵處

這張站在大殿的相片,是在記者的請求下拍的。僧徹法師原初說,將佛菩薩當作拍攝的背景好似不太尊重。所謂「見微知著」,法師對三寶的虔敬心可見一斑。
這張站在大殿的相片,是在記者的請求下拍的。僧徹法師原初說,將佛菩薩當作拍攝的背景好似不太尊重。所謂「見微知著」,法師對三寶的虔敬心可見一斑。

東蓮覺苑常年舉辦許多佛學班,譬如「解行佛學班」及「學佛行儀班」,以接引初機學者。解行佛學班主要教授佛學知識;學佛行儀班則介紹佛門行儀和叢林規矩。然而,對現代人來說,不一定能如實體會行儀背後所含藏的內涵,於是忽略了它的價值,甚至對它心存懷疑——究竟佛門行儀與修行有甚麼關係?在訪問中,苑長僧徹法師指出,佛門行儀與叢林梵唄,是漢傳佛教的一種修持法門,既能培養我們覺察力,又能彰顯了佛法的真義。

淨化身心的儀軌

一般人總將佛事唱誦和消災延壽、打齋超度劃上等號。這觀念是錯誤的,而這種錯誤的觀念使得我們無法正確地認知佛事唱誦的意義。僧徹法師指出,佛教唱誦可培養宗教情操,以及淨化我們的身口意。

作為宗教音樂,佛教唱誦的目的與其他宗教音樂相同,都是讓信徒藉由音符及旋律,來表達自己所信仰的內容,或者讚嘆他們所信仰的對象。僧徹法師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為例來說明:「佛菩薩的廣大悲願及功德,使我們由衷地生起讚嘆之心。不過,這份讚嘆佛菩薩功德的情愫,並無法單靠念誦的形式來表達,必須訴諸旋律,透過唱誦,才能表露我們內心那股讚嘆的情愫。」

雖然佛教唱誦和其他類型的音樂一樣,都是藉以抒發內心的情愫,但法師強調:「佛教唱誦與世俗音樂在本質上是有差異的,它既沒有渲染的成分,也不會試圖去牽動人的情緒,使人的內心產生波動。」相反,佛教唱誦的重點不是要使人感動,「它主要幫助我們隨文入觀;而在共修的過程,大家的和應亦會營造出一種嚴肅、莊嚴的氛圍。這些因素都能我們培養宗教情操,以及收攝身心,安住於當下。」

儀軌唱誦的另一個意義,是轉化我們的身心。「儀」在佛教中表「威儀」,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軌」意指「軌則」。將「儀」和「軌」合起來說,所謂的「儀軌」就是指「威儀的軌則」。按照這種說法,我們會說儀軌的修習,就是指行者的身、口、意三業(儀),配以各種法器、梵唄、經文的內容等(軌),再經由行者的身、口、意(觀想)呈現出來。而所呈現的無非都是「佛法」。而我們若能將身、口、意三業安住在禮佛(身)、讚佛(口)、憶佛(意)上,這又何嘗不是修行呢!

為了說明這一點,法師苦口婆心的再次舉例道:「以禮佛為例,禮佛最重要的是心念,如果禮佛時缺乏心念,那麼禮佛的動作便只是一種形式的表現。合十有助我們收攝身心,同時表『十波羅蜜』;禮拜時的合掌、反掌,隱喻世間的事相無常。在禮佛時,我們祈請佛菩薩加被,能夠顯露自己的覺性。再者,依止三寶的教導,如理地實踐十波羅蜜,培養我們的智慧福德。最後趨向解脫。」

法師續說:「儀軌唱誦雖然不是終極的,但在漢傳佛教中卻是離不開的。我們可把它看作是佛法傳入中土,祖師大德抱持『隨方毘尼』的精神,而發展出來的善巧法門。」作為一種修習的法門,「在修習的過程中,我們應照顧自己的心念,保持念頭清晰,以培養自己的覺察力,這樣才能達到覺醒的境地。」

僧徹法師禮敬佛菩薩時,都會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表示,這是感恩偉大的覺者釋迦佛。如果沒有釋迦佛的話,那麼我們便不能聽聞佛法。
僧徹法師禮敬佛菩薩時,都會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表示,這是感恩偉大的覺者釋迦佛。如果沒有釋迦佛的話,那麼我們便不能聽聞佛法。

從皈依住持三寶到自性三寶

覺醒(涅槃)是每個佛教徒追求的目標。從佛教的角度來說,覺醒必須以皈依為根基。皈依,有依靠、救度的意思;而皈依三寶,就好像讓墮入於生死苦海中的有情,依靠佛、法、僧三寶獲得救度。僧徹法師強調:「學佛者(無論是初學的或者是資深的)都必須依止三寶學習,因為三寶是我們的根本,以及我們學佛的依據。」

皈依三寶,是不能離卻住持三寶的。就皈依的心境來說,僧徹法師建議學佛者應該深切了解皈依的深義。法師先道破學佛者容易犯的思想盲點——即把皈依跟日常生活分開,他表示:「皈依乃是盡形壽的,並且是生活中每時每刻的;我們不能說,在道場中我們皈依三寶,離開道場後,面對生活時,我們便可忘卻三寶。」

如何於生活中時刻依止三寶呢?法師開示道:「學習佛法不只是為了知識的收穫,佛陀展開『覺的教育』,無非是要我們過好當下的生活。如何過好生活呢?必須依止三寶——覺、正、淨,只要我們守住這個原則,在生活中、工作中依著覺性(覺);依據生活、工作的合理方法(正);這才能得清淨和樂的生活(淨)。」

法師的開示是依據經典的,他援引的正是《六祖壇經》對「三寶」的定義——「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的確,如果我們把握了這種「皈依的深義」,在面對生活時,我們才能做到時刻都依止著三寶。

學佛與生活慧:培養的人生正行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生死是相續的,在相續的生死中,投生於善趣或惡趣就取決於我們的業力。在還沒有解脫以前,我們要如何保持人身,繼續修習佛法,絕對是佛弟子應該關切及重視的問題。

有鑒於此,東蓮覺苑佛學及行儀課程的設計也包括介紹甚麼是「人生正行」(德行)。法師表示:「培養人生正行是重要的,它雖是學佛基礎,但即使不學佛的人,也應當培養人生正行。」課程中還包括穿袍、搭衣、寺院的生活、稱謂等。雖然這些知識看起來與在家眾沒甚麼關係,但是法師表示:「這些課程主要是讓學員懂得分辨甚麼是在家的居家生活,甚麼是出家的寺院生活。」

法師最後分享了一些趣事:「有些信眾參加完八關齋戒、短期出家。回到家中,他們剛開始有點不習慣,平時還是盤著腿,依舊過著過午不食的生活。他們就像一些小朋友,夢想自己當醫生,於是就在家裏開起『醫生事務所』。小朋友的舉動雖然不正確,但這是值得理解的,我們亦應該隨喜他們。不過,在家眾如果長期在家中,過著出家眾的生活,這就不太合理了,因為這個影響家人嘛!

「居家,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要做的是,怎麼樣利用這個因緣、條件,讓自己能夠安心地修持佛法。如果是要想真的修行,那就要到寺院裏來。」法師微笑地說。最後,他補充:「佛教是如實的,當某些因緣過去了,便要回到當下的因緣;也只能回到當下的因緣,做好當下,才能夠累積我們發願的資糧。」

延伸閱讀

為甚麼說水陸法會最殊勝:苑長僧徹法師談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二十五週年誌慶

抄經原來有這十種功德利益,還能讓你培養慈悲和智慧──僧徹法師談抄經的功德及意義

行深般若,常隨佛學:僧徹法師談東蓮覺苑保育

本文章已收錄在《明覺文庫4 : 初機學佛》一書中,如有興趣閱讀其他相關文章,可網上訂購:https://alldoors.org/2LBuCDD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